加中笔会华裔女作家的勇气和执着
2018-07-25 15:53:3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孙白梅)今年盛夏,参加了加中笔会一年一度的研讨活动,华裔女作家曾晓文在发言中提到了勇气,对我很有启发。要拿起笔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前进道路上布满荆棘,磕磕碰碰是难免的。

晓文是笔会作家中的佼佼者,出版了不少成功的作品,尤其把笔触指向处于逆境的各族裔弱势群体,让我敬佩。但她的小说最近也曾遭到一家杂志社的退稿,在挫折面前是退缩还是勇往直前?她选择了凤凰涅槃,死而复生,后来这篇小说在国内著名杂志发表,并荣登2017年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

晓文用自己的经历阐明了勇气的含义。她说有时也需要勇气对不同意见表示拒绝,比如她在非虚构文学作品《巴尔特的二战记忆》中,主要描述了巴尔特及其战友们在荷兰的反法西斯地下抵抗运动,有不少惊心动魄的斗争,其中也提到巴尔特的太太一位朋友名叫奥特丽·赫本,即后来的著名影星,《罗马假日》等电影的女主角。

赫本在德国纳粹的魔爪下也遭受磨难,但这仅是作品中一个插曲。某个杂志社的编辑曾要晓文扩展赫本的内容,扩大明星效应,因为这样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但晓文为突出重点,最后婉言拒绝了,这也是需要勇气的。

曾晓文特别强调作家还要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她不但创作了小说《梦断德克萨斯》、《移民岁月》、《重瓣女人花》、《金尘》和散文集《背灵魂回家》等,还跟著名作家孙博一起合著电视剧《错放你的手》,最近又应出版社邀请,翻译了《绿山墙上的安妮》,以优美的文字演绎了加拿大这部著名小说。这也许就是晓文提到的生命要有宽度吧。她是在身体力行,她的勇气可嘉!

另一位有勇气的华裔女作家是赵廉。约二十年前她到加拿大读文学博士学位时,赵廉期望用自己学到的理论来评论华裔作家的英文作品,可是当时这样的作品却似凤毛麟角,有些作家正在创作中,她只能等待这些作品的诞生。

要用英文这个第二语言来作文学评论,这也是需要勇气的。她也算是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她的英文评论集《不再沉默:华裔加拿大英文文学》曾荣获1997年加拿大文学评论著作奖。

赵廉不仅写评论,也用英文写小说和用中英双语写诗歌等, 她曾出版创意性非小说《虎女》、英汉双语诗集《枫溪情》、英文短篇小说集“The Chinese Knot”(《中国结》)等。

移民加国二十余年,赵廉体会到:“华裔在加拿大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为了让主流社会更加了解和接纳华裔的文化,我们必须用英文来写我们的故事,让懂得英文的人来分享我们的经历。”

要说执着,非著名女作家李彦莫属了,她被白求恩的人格魅力吸引,来到加拿大,对有关白求恩的信息特别关注。当她从白求恩的遗嘱中看到有一面八路军缴获的日本军旗赠送给莉莲时,她就顺藤摸瓜,开始调查,锲而不舍。

2013年,李彦听说白求恩与毛泽东合影的一张照片在安大略省某个人手里,她花了数年时间和精力,多次采访加拿大老人比尔·史密斯,了解他母亲莉莲与白求恩的交往,通过层层剥笋、抽丝剥茧,以翔实精准的依据,揭开了一段尘封七十余年的历史,挖掘出白求恩的最后一封情书,以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毛泽东与白求恩合影的珍贵照片。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比尔把这张照片捐献给了中国。李彦也随团回到中国,寻访白求恩建立的医院遗址和白求恩纪念馆,瞻仰了白求恩墓地,她惊讶地发现,在墓地对面竟然有座白公山,难道老天冥冥中预知有位白大夫会埋葬在此?

在《尺素天涯》一文中,李彦让读者看到一位无私无畏英雄人物的理想情怀和内心如常人的情感世界。白求恩在中国临终前写道:“我一直非常快乐。 我唯一的遗憾是,我将无法继续奉献了。过去的两年,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最为非凡的两年。虽然有时感到孤独,但我却在这些值得敬爱的同志们之间寻找到了最大的满足。我没有力气再写下去了……”

在李彦与人合编的的英文版论文集 “Rediscovering Norman Bethune”(《重读白求恩》)中,李彦写道: “尽管白求恩也许有些缺点,但在我眼中,他是一位以忠诚、勇气、同情和热情面对世界的真正的人。”最近,李彦的新作《何处不青山–献给赴华八十周年的白求恩医疗队》,登载在2018年第5期的《人民文学》上。

参加加中笔会不久的杜杜是位年轻的“老”作家,也是笔会的新理事,人们形容她“热情澎湃、快人快语”,在“八斗文学”网上浏览欣赏了她的一些散文随笔和微型小说,如《较劲》,发现 她的文笔优美,视角独特。

杜杜执着于写作,不考虑名利奖项之类,但不经意间得了不少奖。比如“美国汉新文学奖”、“中国散文年会华语创作文学奖”、“台湾林语堂文学奖”、“加华文学奖”等。她写散文、诗歌、小说等,享受“创作中的多维生活”,曾出版了散文小说集《青草地》、诗集《玻璃墙里的四季歌》、随笔散文集《杜杜在天涯》、中长篇小说集《不吃土豆的日子》短篇小说集《玫红色的艾玛等》。

为了避免伤害任何一个身边人,她选择更多写小说,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学舞台上演出一幕幕悲喜剧,在虚构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在研讨会上遇到文友郝伟(玮仁),她也是个执着于写作的人,笔耕不辍,经常在《星星生活》杂志上看到她的作品。她欣喜地告诉我,她的新作《我们在加拿大2》已出版了,并赠我一本,《星星生活》主编捷克佳特地为此书写了精彩的序“移民印迹再添异彩”。

我饶有兴趣地阅读了此书,她的文笔流畅,娓娓道来,有亲切感。生活随笔接地气,细节描绘生动;旅游文章常给人惊喜;尤其是她有关教育的散文,给人启示。

比如她对比中国和加拿大的教育,一针见血指出:加拿大的教育既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公民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课程和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锻炼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会规划人生。她在教育女儿的实践中体会到:要亦师亦友、中西合璧、严于律己、与时并进。

她在加拿大生活的两个女儿能以中文写作,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文章还能发表,是郝伟亲子教育的成果。

在加中笔会中还有不少勤于笔耕、勇于创新的女作家,如蔡远智、雪犁、文章、马绍娴、芦苇、李静明、张怡、一尘、坐忘、叔丁、包包……在不同文学领域,各有建树。

这次活动举办得成功,笔会会长、副会长和各位理事们及义工都是幕后英雄,也要感谢张怡及Solely Outdoors户外用品商店的赞助。

(摄影:雪犁 枫舟等)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