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都在哪里?
2018-08-16 17:57:30
来源:星星生活

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事工业企业44个,其中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个、航天工业2个、船舶工业4个;冶金工业企业20个,其中钢铁工业7个、有色金属工业13个;化学工业企业7个;机械加工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其中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各25个、石油工业2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这些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以奠定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在156项工程的分布中,中央政府根据区域均衡发展、资源分布、重点发展内地工业及充分考虑国防安全等建设原则,确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区域布点安排:一方面充分发挥东北、上海等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把长江以北,包头、兰州以东地区作为新的工业基地进行重点建设。

从全国来看,156项工程宏观上“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50项中的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50个、中部地区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5个,其中有21个安排在四川、陕西两省”。按照当时沿海与内地的划分,150个施工项目中内地安排了118项,占全部项目的79%,沿海地区只占约21%。

从宏观上讲,“一五”期间156项工程分布虽然比较分散,但毫无疑问的是为了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成本,这些项目大多配在原来发展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如东北地区的沈阳、吉林、抚顺、哈尔滨、鞍山、齐齐哈尔,华北地区的北京、太原、石家庄、包头,西北地区的西安、兰州,西南地区的成都等。

从微观上讲,为了发挥投资的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大企业经过联合选厂、成组布局,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成为综合配套的工业区。156项工程主要成组分布在新兴工业区的核心城市和重要的配套城市中。其中,在18个重点城市里布点了88项,这18个城市是:北京、包头、太原、大同、石家庄、西安、兰州、武汉、洛阳、郑州、株洲、沈阳、鞍山、长春、吉林、哈尔滨、富拉尔基、成都。仅这18个城市的88项工程就占150项实际施工工程的58%以上。

同期,为156项工程配套的694个限额工业项目也以城市为基地开工建设。1954年,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了“一五”计划694项建设项目的选址方案。这些项目大体上分布在91个城市、116个工人镇。其中有6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45个城市和61个工人镇;3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及东北地区的46个城市和55个工人镇。这种项目分布不仅从根本上调整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空间取向,而且为中国城市尤其是内地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工业化建设,使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从解放前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迅速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到1957年,新中国先后建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8大工业区: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华北工业区;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工业区;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洛汴工业区;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工业区;以兰州为中心的甘肃工业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川南工业区。旧中国约70%的工业及工业城市密集于东部沿海地带的畸形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