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正在毁掉中国下一代
2018-08-28 18:06:21
来源:星星生活

每隔一段时间,在微信上总会有事物被毁灭。

被面膜毁掉的中国女人,被房子毁掉的中国爱情,被饭局毁掉的中国男人,被抖音毁掉的中国年轻人,被外卖毁掉的我们下一代……

看着这些文章的标题,可谓是惊心动魄。然而点进去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原来是虚惊一场。

而事实上,别让“毁灭体”毁了你的人生。

你为什么会转发“毁灭体”?

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人人自危成常态。生活摇摇欲坠,幸存者稀少。堕落、失控、脱轨,变得轻而易举。岁月静好难寻,现世安稳难觅,“毁灭体”作为风险社会的指向标,成功戳中人们心中的这些痛点。

“风险社会”的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贝克首先提出,英国学者吉登斯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阐释。贝克将风险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

而在吉登斯看来,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这个世界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是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现代化大潮所引发的社会结构、技术变革,甚至人的价值观念等的巨变,时刻撩拨着人们的安全感神经,人们丧失了确定感,步入“不安全”的境地。

而“毁灭体”就是那一点星星之火,点燃人们的危机意识,成功制造了一波恐惧,唤醒人们的情绪。这实际上是一种传播的谋略,通过在劝服信息中夹杂威胁性成分,从而使大众产生惧怕心理,以此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过实诚的读者还是会中招。

“毁灭体”类的文章套路总是多过真诚。他们机智地把板子打在早已被众人树立为敌的地方,看似深恶痛绝,实则不轻不痒。并且用极端个例代替普遍事实,渲染、放大了社会冲突和社会对立,去迎合了受众的宣泄心理。

举着的倒是环保、独立、自由、公益等高尚的大旗,但依旧是新瓶装旧酒,抨击那些人尽皆知的问题,用空洞的例子辅以佐证,挑起人们廉价且短暂的情绪,最后用粗暴的论断稀释文章的道理,停留在平面且肤浅的境地。

而公众转发这类文章,然后加以看似深刻的点评,既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又准确与此类行为划清界限,堪称是新时代的精神胜利法。只不过这种虚假的自我安慰注定难以真正救赎时刻处于焦虑困境下的我们。毕竟风险社会下个体的焦虑和淡漠,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无人可以逃脱。

没有被游戏、抖音、外卖毁掉的中国下一代,现在正在被“毁灭体”的套路所打败,“毁灭体”的写作者们收割的智商税比币圈的韭菜还多,果然是唯有套路得人心。

“毁灭体”的流行反映了什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忧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毁灭”,网上有句话广为流传:“三十年前,人们惊呼摇滚乐会毁掉下一代;二十年前,人们惊呼电视会毁掉下一代;十年前,人们惊呼计算机会毁掉下一代;现在,人们开始惊呼手机会毁掉下一代……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任何力量能毁掉下一代,除了跟不上时代。”

确切来说,毁掉体从来就是自古有之,并非什么新鲜事,但我们这个时代如此盛产“毁灭体”,实质也是因为有限的时间和分割的注意力被无限攫取,公众习惯于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采集碎片化的信息。

路易斯·芒福德曾经如此形容电报: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而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零散的信息和失序的知识,使得“毁灭体”这类文章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移动端的阅读使得新闻不断碎片化,受众新闻消费肤浅浮躁特征明显。

“毁灭体”的流行与泛滥,就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新闻消费的肤浅症。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人们犹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

于是乎快成为公众的普遍追求,效率成了社会的信仰。那种看起来非常明确地做出判断,非常容易被理解和接受,高度实用性的知识在这个时代会成为主流。人们拒绝意义,拒绝深度,丧失耐心,不管是对于事实还是对于真相。“毁灭体”则用假装的深刻迎合着浅阅读浅思考的风潮。

因为人们需要单一的信息,简单的东西,他们对复杂的东西接受不了。因为信息过剩,人们不知道怎么面对速度。

为了克服焦虑人会选择抓住那些简单的信息来确认自己。所以标榜情绪,立场鲜明的毁灭体才能横行,因为它总能准确切中时代的脉搏,将普遍情绪上升为集体表达,塑造一类“想象的共同体”,轻易地引发我们的共鸣。

而那些正常说话的理性文章早已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大量无序、宣泄、炒作的“毁灭体”却成了爆款,完成一次次病毒式的刷屏传播,在口水化的漩涡中屹立潮头。

毁灭一定就是坏的?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很多毁掉也是一种重构。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毁灭体”这类文章指出的一些问题确实值得注意,但这并不能掩盖其观点的偏激。

有人说表情包毁掉了我们的表达能力,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情感和话语传递术;抖音上可能会有打擦边球的色情信息影响青少年,但它同时也为更多普通个体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外卖可能助长年轻人的惰性,包装也会造成垃圾的污染,但不容忽视的是它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方便了年轻人的生活。

所以所谓的毁灭更像是一种杞人忧天,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在作祟,在新不如旧的刻板印象中固步自封。可惜,给一个带着耳塞的人讲辩证法总是徒劳的。

况且如果游戏、外卖、APP这些事物就能轻易毁掉我们的年轻人,那我们这一届年轻人是有多么脆弱。每来一个爆款应用,中国年轻人都要被毁掉一遍,恐怕年轻人已经不够毁掉的了。

一边是自媒体缺乏逻辑,兀自布道,为了追求点击率,刻意迎合受众情绪,不惜用各种方式去夺人眼球,从而提升点击率和浏览量;另一边是公众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文章,不加思考地接受信息,因类似的情感诉求而抱团取暖,忙不迭地转发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逼格。堪称魔幻现实主义,荒唐且可笑。

总有人以一副学究的模样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这些新事物,面对他们的崛起,不断发出如同祥林嫂式的哀叹,听一次会觉得颇有道理,值得同情,但问题是,当微信上遍地都是此类的文章,动辄都是毁灭,长此以往,大众都产生了免疫力,想必也只有更刺激更震撼的标题才能撩动人们的内心了。

这种对“毁灭体”的过度追捧造成了大众的麻醉效应,表面上看,人们似乎对于这类公共话题十分关注,但实质上处于“全民狂欢”的娱乐心态的大众并不会真正关注外卖的餐盒到底如何处理,游戏成瘾如何避免,抖音上的不规范视频如何减少,也就自然无法触及到这背后更严肃的社会议题。

“毁灭体”的首创者因为这个创意赚的盆满钵满,跟风者搭乘热点便车,如法炮制攫取剩余注意力,反正本就是一场事先张扬的金钱生意,吃相难看与否都不重要,只要有流量就足够了。

可悲的是大众被消费了依旧浑然不知,看完了“毁灭体”的文章,除了转发,却也不忍心断了外卖,关了抖音,卸载游戏,难免再度陷入焦虑,在莫比乌斯的怪圈内打转,无法逃脱。

所以,还在担忧游戏、抖音、外卖正在毁掉中国下一代的你,还是省些心吧,先问一句,今天的砖搬完了吗?(南周知道/文:范娜娜)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