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平台滴滴奸杀案重演非偶然
2018-08-30 17:48:49
来源:星星生活


(图:滴滴宣布8月27日零时起,全面下线顺风车业务)

近日,中国温州一名20岁女子搭乘滴滴顺风车遭奸杀,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这是继今年5月空姐李明珠被顺风车司机奸杀后,滴滴平台再次出现年轻女乘客被害事件。

8月26日,滴滴被中国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约谈,随后宣布全面下线顺风车业务,开展内部评估及整顿。同时,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客服副总裁黄金红被免职。

此案不仅暴露了滴滴平台的应急报警机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也引发了对顺风车这一运营模式的安全性以及资本垄断的后果等问题的讨论。

安全机制存漏洞

据报导,遇害者在途中曾通过微信发出呼救,其家人和朋友收到消息后曾与滴滴方面交涉,要求提供司机信息但遭拒绝。警方接到报案后,曾两次向滴滴方面索要嫌疑人信息,但客服均以“安全专家会介入”为由,要求“继续等候回复”。

直到警方提供介绍信及两位民警的警官证等材料后,滴滴才透露涉事车牌及驾驶员的信息。而此时距求救信号发出已过了两小时,乘客已经遇害。

除了预警处理机制阻塞外,滴滴对司机的审核和管控系统也存在漏洞。

据滴滴称,涉案车主提供注册的证件信息齐全,且经过审查无犯罪记录,当天接单前还进行了人脸识别。但事后发现,车主伪造了车牌,而滴滴平台事前并未发现。(“车主伪造车牌”是滴滴声明中的说法,有消息称,疑犯对此表示否认,此事成疑,滴滴尚未作出解释)

更严重的是,案发前一天另一名乘客就曾险遭犯案车主侵害,并向滴滴平台进行投诉;但滴滴既未在规定时间内回复,也未对涉事车主进行处理,这给了车主再次作案的机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时,在与遇害女子的亲友进行交涉过程中,滴滴客服曾与犯案车主进行手机通话,并听信对方说法,称乘客已取消订单,“没接到人”。该情节暴露了滴滴平台监管手法粗陋,对行车过程缺乏管控的事实。

运营模式引争议

在5月份空姐遭顺风车司机奸杀一案发生后,滴滴曾向公众承诺对网约车平台进行整改,强化安全保障系统。但此次悲剧重演,暴露出许多相似问题,表明整改并不到位,用户安全依然没有保障。

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据中国媒体曝光的信息,滴滴在整改期间还涉嫌违背承诺,在未经告知的情况下,重新开放了用户性别等个人隐私信息。

从一开始,滴滴平台就把“社交”属性作为推广噱头,吸引更多车主入驻。在2015年“七夕”期间,甚至还推出“移动相亲盛会”活动,刻意营造车主与乘客之间的暧昧关系。

今年5月奸杀案之后,滴滴曾撤下顺风车的“社交”功能,包括隐藏双方头像、关闭评论等。但媒体调查发现,此次案发前,滴滴顺风车“又重新将乘客个人信息从默认隐藏改成了默认公开”。

另外,多位网友晒出名为“武汉滴滴官方群”的QQ群聊记录,显示多名滴滴司机以十分露骨的方式评论遇害女子,并公然讨论如何通过网约车与乘客发生关系等,对话内容不堪入目。

舆论认为,滴滴司机间这种失控的社交氛围正是罪案滋生的温床。

利益与责任的失衡

上述有违商业伦理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的做法,显示了滴滴在公司利益和用户安全之间的失衡关系。

这种失衡的后果在此次案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遇害乘客的亲友和警方要求获取涉案司机个人信息时,滴滴客服以“保护车主个人隐私”为由一再拒绝,延误了警方介入的时间。滴滴的理由不能说不合理,但在用户人身危机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车主的个人隐私显然不能成为优先选项。

目前舆论认为,之所以出现价值的错乱,或许与滴滴平台的迅速扩张不无关系。

在合并了快的、优步等同类平台之后,滴滴占有中国内地网约车市场份额的九成,形成一家独大之势。截止2017年底,滴滴用户数达到4.5亿,订单总量为74.3亿单。

2018年3月,滴滴公布数据显示,其日均接单量在2,600万至2,700万之间,较上一年有日均100万单的上浮。面对如此庞大且增长迅速的业务量,滴滴在核审与监管机制上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

近期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披露的资料显示,滴滴平台衍生的刑事案件数量远超公众所知的程度,其中车主与乘客因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占了较大比例。而在大量案件中,都暴露出平台对注册车主审核存在疏漏的问题。

此次案发后公众舆论对滴滴多有指责,也与其在网约车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密切相关——因为它成了许多中国民众首选的出行工具,就不得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说滴滴平台以往由于各种原因对用户安全问题重视不足,那么一再发生的恶性案件应该引起深刻反思。中国政府和社会也需更加重视,负起相应的监管责任,共同思考如何规范顺风车的运营机制,才能实现企业利益与公共责任的平衡。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