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如何确立的
2018-10-25 20:34:31
来源:星星生活

10月23日,我们迎来了这个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夏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冬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直到西汉时才成为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侯现象、气侯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侯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侯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精确到几分几秒的节气是怎么推算的?

二十四节气,在四季轮回流淌,不曾虚度。在国际气象界,这个已有千年历史的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每次迎来节气都会精确到几分几秒,这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

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天文历算是天文学研究最基础的领域。建国以来的农历、民用历书一直由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负责推算并发布。农历历法都要以历算室公布的为准。紫台历算室每年都会根据《理论历表》和太阳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即所谓的“黄道”来提前测算下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精确到秒),并对外发布。此外,历算室还会公布重要的天象(日月食等)时间、大行星运行轨道等信息。我们平时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春分”、“夏至”等节气提醒,其实都是紫台的专家们提前一年就推算好的。

二十四节气是阴历还是阳历?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并非如此。农历是中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一种历法,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属于“阴阳合历”。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阴历就是“月亮历”,是依据月亮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 就是一个月。

专家介绍说,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部分,其实说的并非太阳的运行情况,而是“物候”状况。由于物候因冷暖变化而变化,总是与太阳周年运动有关,所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而推算出来的。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聪明的古人才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黄道一圈为360度,如果以春分时太阳在黄道所处的位置为黄道0度,每隔15度取一个点 ,恰好可以得到24个点。这24个点所在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位置。每隔大约15天,太阳就转过15度(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转动了 15度),就到了一个节气。

为什么农历要又阴又阳呢?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李汀曾在“知乎”发文,作出了如下推测:古代中国人可能先观测到了月亮的变化,因为月亮的圆缺变化更加直观,信息更易于捕捉。但同时,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需要严格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而这极大地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

他们慢慢发现,月亮的变化与太阳的变化并不吻合,如果只看月亮的话,每12次月亮的圆缺周期后,就会比太阳的一个周期差出一段时间来。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完全得不到指导!于是,古人就在阴历的基础上,补充了太阳的变化,并总结为24节气。

但当你划开手机上的万年历提醒或者微博、微信公众号,可能会发现,各方对每年节气时间的说法并不统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由于天体运行的不确定性,不同年份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刻会有区别。“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都会稍有变化。地球运动会受到月亮的影响,同时地球运动的轨道本身也是一个很复杂、不断变化的系统。”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