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基督徒拒过圣诞节
2018-12-20 17:11:5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每年的12月25号,是西方世界的最大节日–圣诞节,为救主耶稣庆生。即使是无神论者或其它信仰者,也多在这天欢乐喜庆过节,变成了普世民俗的一个节庆久矣。可是,居然有基督教徒拒绝过这个圣诞节,这是咋回事呢?原来,他们是属于东正教和少部分新教教派的信徒,其成因还得从教会的历史从头说起。

现今所谓的基督教,实际上主要由三大支派组成,主体的天主教,最先从中分裂出来的东正教、再后又脱胎而出的新教(更正教)。在两千多年前上帝的独生子“道成肉身”,唤名耶稣生在以色列,应了《旧约》中的预言,他从从犹太教中脱颖出来、创立基督教[Christianity],很快就传遍了其时隶属于的罗马帝国。统治当局经过了三百多年的打压无果,最后连皇帝君士坦丁也皈依了该教,不久立其为国教,称为“公教会”[Catholica],即天主教。

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政权东西两爿各自为主,教会亦然,东边的拜占庭[首都为今日的伊斯坦布尔],教徒自认为是正统,宣称“正教会”[Orthodoxy];又因着位于东方,亦叫东正教。再加上东西双方早就对原旨教义的诠释有分歧,裂隙愈家扩大,终于在1054年时教会也彻底决裂。

至1517年,德国的天主教马丁-路德神父,挺身反抗教廷的“腐败”,揭露了诸多的阴暗面,遂被扫地出门。他与志同道合者们索性自立门户独成一派,名谓“抗议者”[protestant],宗旨在于破除旧枷锁、改革僵化的教会,回归还原《圣经》的精神本尊,这便产生了“新教”,又被称作基督教,狭义上的。同时期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因为要离婚不被罗马教皇批准,干脆就跟梵蒂冈掰了、自立成了“圣公会”(Anglican),国王是为教会的领袖,这一派系后来随着不列颠帝国的扩张,也遍布世界各处其殖民地。但广义上的基督教,是包括了这些在内的,现今拢共约有24亿信众,以信奉天主教的为多,其次为新教,再是东正教和圣公会。

而“教皇”之位,仅仅见于天主教体系,设立于七世纪。东正教后来立了旗鼓相当的角儿—“牧首”,与之分庭抗礼。不过这个普世教会的元首角色,并没有任何《圣经》的依据,所以新教和圣公会中并无此职,反倒强调信徒与圣职人员平等,皆是“君尊的祭司”。也没有像天主和东正教那样的教务管辖区、神职人员的不同发品阶头衔、以及教内的上下级隶属关系等,而是各自为政主事,通常牧师即是一间教会的首领,在教会的财务上也是各个“自负盈亏”维系。

因此,统称为基督教的这些大教派,惟有在细划分时才冠以Catholica、Orthodoxy、Protestant、Anglican等区别。华人为避免称谓翻译上所致的定义混肴,早早就以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等来分别代称之,这样门类一目了然,既通俗又概念清晰。眼下北美洲华人教徒所普遍声称的信奉的“基督教”,实际上多是指新教而言。

只是由于后者在创建以后,内部的各个宗派对教义的理解不同,便又不断地裂化、繁殖、再裂化、衍生,经过了五百年的发展,变成了今天派系林立的局面,说是有3.8万个大小派别,虽然在人数上与天主教几乎势均力敌,但却是体制和释义上迥然不同。至于长期彼此间激烈争论中的这基督教的三大派系,究竟谁是真正“继承大统”的,诸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孰也说服不了谁。

然而他们的共同点是:均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新、旧约《圣经》与洗礼。至于差异点那就比较多了:天主教与东正教主要是在圣事礼仪及其涵义上,以及对世俗政权的依附性方面,分歧多多,但相对地来说尚不算太大。可是它们俩与新教的异见就不小了,例如教宗的最高权威、拜圣母玛利亚、敬奉神化的圣徒、圣体大游行、功德及神父赦罪、炼狱及大小罪、教内的神品阶层等,这些都是后者所不能接受为正确的,故其教义和教会中无此之类的东西。

关于各个教派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极端的“保守派”都指责别的宗是“异端”,只有自家的认知才符合正统;但不恁激进的“温和派”则略微包容其它派系的看法,图“求大同存小异”,毕竟均还是在一个大框架之下。这事似乎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唯有将来大审判时上主出面定夺“孰是孰非”。

缘此可知,天主教、新教主流、圣公会等,是过这个圣诞节的,但新教中的小众支派则拒绝过这节日,他们认为该耶诞日并非见于《圣经》,而是世人人为确定的,不能传讹。东正教的圣诞节则是在一月七号,系根据他们的不同日历而定的,所以这派的教徒也不过这圣诞节。即便是到了他们的圣诞节时,其过法亦极不同于前者的,多赋有宗教意义而少世俗庸气。

若是根据《圣经》经文的推断,耶稣应是生于初春时分。因当时牧羊人已可在旷野里看守羊群守夜了,隆冬严寒将无可能。那么天主教为何选择冬至日后作为圣诞节呢?惯常说是公元313年,皈依了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把原先国中拜太阳神的波斯异教日—12月25号改作庆祝耶稣降生,因依据《旧约》经文:上帝是“公义的太阳”,旨在顺势借此“旧瓶装新酒”,抹去世人拜偶像的迷信,从而沿袭了下来。但后来逐渐世俗化,揉进了不相干的民俗,如今更加商业化、变味了。故而今人过与不过,“入乡随俗”,只要心中有主,每天都会纪念圣诞带给红尘的盼望,这才是实质的意义。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