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精华卷:千万别小看 北美中小学的Project其实大有名堂
2018-12-22 15:25:2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林野溪)加拿大不少家长从自家孩子那早就知道,学业课件Project是学校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有啥值得大惊小怪的?我原来也是这么以为的,但通过自家孩子的老大在读大学时所分享的一些经历,还有老二曾经的吐槽以及与其交流和寻找解决方案,我对学生做Project这事儿改变了看法,觉得其实并不简单。

北美的教育与中国国内相比体制和方式各异,可以说各有利弊,但Project此环节的设定是国内中小学教育中所没有的,这个看上去似乎不大起眼的区别,或许恰恰是具有北美教育背景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总体表现比国内学生更为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那就是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实际应用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以及交流表达能力、还有公众场合的解说与展示能力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功于做Project的锻炼。

这里的Project从小学3年级便开始,最初时做得简单些也不是很多,但到了初中尤其是7、8年级阶段就比较多了,上高中后可能学业开始加重的原因又减少了一些(但对质量要求提高了),进了大学后仍然有而且非常重要,好的Project几乎就是正儿八经的学术/科研专业成果,可以直接拿到社会上去PK,成为找工敲门大砖甚至创业之本……

“哇!怎么能这么厉害?”若考虑到这种训练可是从小学就开始十几年这么一路走过来的,也许就不会感到那么惊讶了。

从自己孩子中小学和大学各阶段做Project的经历,我觉得单纯从学业角度来讲那只占最终成绩的一个小百分比而已,也可视作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实践应用,但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计划/策划、分工合作、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写作/编辑/绘画/制作/打印)、小组管理/沟通协调、信息发布(Demo/Presentation),团队合作人数从两三人到十多人,所做课题内容和难度随年龄增长从简单到复杂。

这其中至少包含了两个重要环节:即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领导才能包括情商EQ的培养,但貌似不少华人家长更多的只看到前一个环节所体现的成绩/分数,而容易忽视了后一个环节。

除非运气非常好,多数孩子在做Project过程中或迟或早、或多或少都会遇上一些烦恼,比如:合作者/领头人的选择、分工的合理与平衡问题、策划方案/构思的纷争、猪队员的影响、进度计划/时间管理问题、安排讨论与工作场所问题、沟通协调问题、矛盾和冲突的解决与妥协、功劳苦劳的评估、由此所产生的人际关系/交情的变化等等。

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压力大部分都属于需要领导才能或EQ来解决的范畴,有时也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帮助。相比之下,应用知识来完成Project遇到真正很难的情况反而并不多,往往也不是感到压力最大的部分,即所谓“做事不难但做人难”。即使遇上难度特别大的课题,EQ强的话根据各人特长来作适当的组织分工,即通过智商IQ的优化组合,可能也就轻易的解决了问题。

在多族裔多文化背景的北美,领导才能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似乎也往往是华裔普遍存在的短板,这种素质的培养其实从孩子所置身的生活环境、校园学习及各种活动开始就已经起影响作用了。

我们是否都能意识到:孩子自小如果只生活在所谓“清华区”,平时上学、做Project、朋友圈等等也多数限于“清华圈”,对其他族裔的思维方式、做事风格、生活习俗、传统文化等等了解不多亦缺乏一定的深度,也没几个有相互信任感的多族裔朋友等等社交背景的积累,等长大走上社会后,却要求或希望他/她在这个多族裔多文化背景的社会中要有领导才能,如何力争做“螺丝刀”而不仅仅是“螺丝”,如何在上下左右关系中左右逢源吃得开……

想让别人真服首先要玩得转,光靠吭哧吭哧的学习钻研所磨就的专业能力这把利剑未必就能搞掂,事实早已证明,仅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是不够的,甚至是不靠谱的。让人服气的组织领导才能和魅力气场一般都不是突然从天而降的,那得有个积累过程,所谓厚积薄发,“The devils in the details”(魔鬼全在细节里)。

领导才能和EQ除了天生因素外,还得靠在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过程中培养,与学专业知识的路数有所不同,而做Project本身就是一个类似实际工作情景的训练机会,从这角度看,最后所获得的成绩/分数并非很重要,反而是经历这个过程所获得的团队工作相关经验,与各种不同族裔/个性的人的交往经验,解决相关矛盾的技能等更为重要……码字到此,还觉得做Project是否真的很简单呢?

《星星生活周刊》2018精华卷目录

捷克佳:扎根还是逃离?爱岛华裔移民素描
陈图永:四十四年前的移民路
星学:出国的诱惑一言难表
黄启樟:落叶归根与身份认同
爱米:落叶归根vs落地生根,此心安处是吾乡
玮仁:苦尽甘自来的移民生活
祎然:身边的铺路石子
阿妍:为什么要留在加拿大
黄启樟:努力走出华裔社群的小圈子
瓯越:海内存三子,五孙若比邻
华磊:到了“伸手要钱花”的年龄
夏婳:养花和移民的异曲同工
星学:老友晋级荣升为牧师
素净:我在加拿大佩戴罂粟花的情怀
华磊:地库出租二十年
枫叶树下:闪耀人性光芒 雨夜中的那盏灯
陶丽彬:暴雪中的搭车客
从个人经历看善意与相助的传播
爱米:温暖和睦的邻居
邓思杰:护士手记:病房的月光
华磊:一次打911看急诊的经历
静语:北美医疗系统如何化解医患矛盾
夏婳:浅说我所感受的国内外医疗的区别
王根:我的家庭医生怎样对待病菌的抗药性?
心仪:和死亡擦肩而过
黄启樟:分享白内障手术的经验
林卡:我为什么要写圣凯瑟琳的骑行
卓子:硅胶玩具与老小孩
杜杜:被家庭批斗会摧毁的辟谷计划
孙白梅:康乐中心里的好哥俩
小苗:我不喜欢这样钓鱼
丁丽茹:我和老魏哥的幸福生活
马强:追忆故乡的年
红叶:我在“印度王国”的日子
点心:找工作之面试之重要性
余若扬:央街惨案之后的思索
戴小厨:一不留心 竟然被警察尾随
三角梅:我所经历的电话诈骗
叶元凯:刨析骗子的伎俩
爱米:不高明的骗术
素净:暑期工对高中生成长的意义
大麦:我在北京实习四个月
爱米:名校情结知多少
阿妍:华人的名校情结
玮仁:女儿如愿得到大学助教实习工作
捷克佳:“地下”夏令营的少年教官
玮仁:结识一群可爱的小留学生
阿妍:多伦多各种教学班真是鱼龙混杂
夏婳:我家有儿初长成
林野溪:千万别小看 北美中小学的Project其实大有名堂
阿妍:孩子学兴趣班的体会
爱米:走进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
捷克佳:驶入汽车电影院 同样的故事 异样的体验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