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有仪式感的中国年
2019-01-29 14:12:4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过年的仪式感就是要让过年的这几天显得特殊,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年味儿,或者说是过年习俗。

伴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不愁吃穿。对过年,少了期盼,甚至感觉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但是,事在人为,只要我们花心思去操持那些看似繁琐却意义深远的仪式,就能有仪式感地过年。

今年腊月初八正好是星期天,我一早起来,连熬了两锅腊八粥,分装在几个大玻璃瓶里。小女儿跟着我一起,把一瓶瓶热乎乎的腊八粥给附近几位华人邻居们送去。小女儿问我:“我们什么时候泡腊八蒜?家里什么时候做装饰呀?”

说起泡腊八蒜,按照习俗应该是在腊八这一天泡,等到过年吃饺子时正好吃。可是,我发现只需不到两个星期蒜就被醋泡绿了,等到过年吃,已经过了最佳品尝期。于是,我自作主张,移风易俗,推迟一个多星期才泡。至于说什么时候做装饰,我看到习俗里提到腊月二十四是扫尘日,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做装饰比较合适,这也是孩子们最热衷的事情。

悉数家里的过年装饰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刻上岁月的印记,也不断有花样翻新:几个小花灯是孩子们小的时候我在华人超市买的,带着她们美好的童年回忆。几副对联是孩子们参加中文比赛得到的奖品,意义不同凡响。还有玮先生和孩子们一起亲手写的“福”字,两个大红灯笼是在北京的姐姐给我们买的,那个象征“年年有余”的木刻鱼是大女儿三岁时我带她第一次回北京,她的太姥姥送给她的。这些都充满着温馨的亲情。

我执教的中文学校的学生们最喜爱十二生肖的故事,他们把这十二个动物,按照顺序,栩栩如生地画在纸上。我还教他们说中国新年祝福的话,并且让他们写在红纸条上。他们不仅很快就明白每句话的含义,而且知道把哪句话送给谁更合适。等到放学爸爸妈妈来接他们回家时,看到这些喜气洋洋的字幅,都十分惊喜,纷纷表示要贴在家里的墙上。而我更希望他们每年都把这些字幅保留起来,成为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今年年初高中中文学分课开始之前,校长在和我讨论课程安排时,特意提醒我:“今年过年的时候,还要让学生们做装饰啊!除此之外,在除夕晚上组织学生们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让这些远离家乡亲人的孩子们在多伦多过一个有年味儿的春节。”

记得去年中文课,当我提出要做过年的装饰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时,立即得到校长的支持,她马上买来所需要的红纸,学生们拿出自己几年前出国时从国内带来的还没开封的笔墨纸砚。大家热情高涨,写春联、剪窗花、绘画做手工,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给学校披上浓浓的年味儿。校长把照片发在微信上,附言说:“过年了,远离祖国和亲人的高中生们自己动手装扮学校。仪式感不需要繁文缛节,也许只是那一点儿小心思。中文课,不仅仅是一门学分课,更是文化的传承。”

今年,我还要让学生们每人做个海报,描述介绍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除了穿新衣、放鞭炮、拿红包、吃年夜饭以外,过年期间,还有其它的传统活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需要我们仔细去学习,去付诸实践,去展示,去传承。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