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2019-05-22 10:23:2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早闻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有名,多从照片上见过,但当亲睹那天,视觉上仍受到极大震撼,绝非看图识像可替代。

这座近1600年历史的圣殿本身即是一部史书浩卷,记载着东正、天主、伊斯兰教的汗青轮值,蕴藏着这三大信仰的宝典,以建筑上的不同形式表达各自信仰的内核,留下了一座丰碑感化教训世人,故被立为世界文化遗产,引来每年250多万游客朝觐。

圣索菲亚的希腊文原意是“神圣智慧”,基督教取其意称谓“圣灵”。它始建于公元六世纪初拜占庭帝国,竣工后的近千年里始终是世界最大的神庙。十字军东征时被法国骑士团夺取,成为了天主教堂,后来“光复”还原东正圣殿。中世纪时被奥斯曼帝国征服、改建为清真寺,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变成共和的土耳其将它转型为博物馆。

走进这座庄严的神苑,前庭园中有圆顶八角凉亭,内有镀金围栏喷泉,穆斯林风格,供香客洗手浣足洁净后入殿礼拜。圣殿本身近乎方形、红砖砌成,四角上各有高大的叫拜楼,而非经典的教会钟塔,凸显着伊斯兰教之风。也筑成了东西方教派建筑的杂交混合产物,独树一帜。

在殿大门外院里,横七竖八地躺着些大理石的残垣断柱,上面刻花镌雕精美,动物栩栩如生,原来是最早的教堂建筑残余,它曾两次遭天灾人祸被毁,现仅余这点残迹,置此供观瞻。因此人们眼前所见的这古殿,已是第三次重建而来的产物,同样亦沧桑古朴的不得了。

走进内去,外廊中有扇大门叫帝国门,是往昔的皇帝[苏丹]才能走的门户,高大浑厚叫人顿感自己的渺小。置身了正殿中,眼前空旷宽阔得厉害,除了两排巨粗的花岗岩、大理石柱外,厅中没有别的障碍物像立塑、座椅、神龛等挡视线,所以空荡荡的巨大,惟充满了游客。我顾盼左右,门两侧各摆放着一只硕大等身高的洁净瓮,天然的彩色石纹漂亮极了,系古希腊时期由一整块大理石料凿刻掏空出来的,移至此处已逾500年了。

脚下的地面,也都是多彩大理石铺就的,各种斑色的俱有,一些地方已经被踩得有点凹陷了。举头纵目,最吸引眼球的是中心穹顶,庞大而明亮,直径阔达31米、高距地面55米,其下有一圈40个拱窗引入光线,照亮幽暗的大厅。此时期的拜占庭建筑艺术实在高超辉煌,就连他们赠给梵蒂冈的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比这还大,震惊了西罗马帝国。让人不得不佩服没有梁柱支撑,没有起重设备,当初把这么大的拱顶穹窿凭空立上,古人的匠艺超棒非凡!

我们徜徉在这方形大堂空间里,众多大环形吊灯低垂;两侧廊柱林立,各有拱券相接;浅显的侧厅里有些附属建筑,尚有另层小廊柱再分隔。总共107根柱子造成了境深与层次感,它们高矮不一,最大的粗1.5米、高20米,重70余吨。说是皇帝查士丁尼曾下令,将贝鲁特附近贝卡谷地的若干神庙遗迹中的石柱拆运至此建堂。待大殿落成后,念及《旧约》所罗门王建的耶路撒冷圣殿,皇帝傲称:所罗门,我已经超越了你。

15世纪中,入主的奥斯曼帝国苏丹把基督教圣物移去,用灰泥石膏等覆蔽有关的镶嵌画,改圣殿为清真寺。并加建了米哈拉布[壁龛]、敏拜尔[讲坛]及宣礼塔等。我们浏览侧殿,有加设的苏丹图书馆,贴壁瓷砖花纹呈典型穆斯林格调,还有后殿中的苏丹楼阁,是帝王来殿崇拜时的御座,其雕花是土耳其式的;再就是朝向圣城麦加的壁龛拱门,金灿灿的繁花似锦;及其旁添建的讲古兰经坛台等。最扎眼的是殿壁半空中悬挂的八块直径7.5米的木制大圆牌,绿底金字,写着真主、默罕默德、四位哈里发以及默罕默德俩孙之名。

在改作博物馆后,人们祛除了一些石膏覆盖物,露出了原先的东正教壁画,这就使得两种信仰的符号同现于一个屋檐下,蔚为奇观。但若全部清除曝露前者的话,必然损坏后者的真迹,所以为两全其美,修复工作只能适可而止,让两种教符兼存,反映出青史中它们的冲突与共生,揭示着当代提倡的包容与对话。

我们又从角落里的一个通道回旋上楼,不是楼梯而是坡道。原来此乃当年皇室人员的专道,供他们骑马上行的。二层楼上的回廊呈U形环绕大厅至后殿,为皇后等人专用,帝国大门的正上方就设有她的包厢,坐在此可以观典礼仪等。在这里人们更接近穹窿,体验它的磅礴气势,又可凭栏俯瞰大堂,并可远眺窗外的博斯布鲁斯海峡湾色。可见堂址选择在风水宝地之一斑。

览尽教堂内外,出外到大广场上,对面就是蓝庙–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大清真寺,惜正在维修不开放。然在广场旁一个不起眼的小屋子,向进入的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惊人的地下世界:一座位于幽暗地底的宫殿–地下水宫。它既非大教堂的附属物,也不是奥斯曼老皇宫的延伸,而是独立的一处古迹,我算是捎着一笔带过述之。

走下五十多磴台阶,我们进深到昏黯的地下,整个宫廷展露在眸前,长140米、宽70米,有336根9米高的大石柱,各隔5米规则相间,每4根上方有十字花拱券撑着顶壁,竖墙则是厚的防火砖砌成,此廊柱宏宇的总面积达1万平米。如林的柱子在幽幽的橘红灯光返照下显得森森然,水气氤氲,朦胧影绰,神秘兮兮又不失威严庄重。

我们走在木板道上东张西望上下打量,栏下即是一泓碧水。据介绍它跟圣索菲亚大教堂同龄,由7000奴隶修成,这战备水库蓄存量可达十万吨,可供君士坦丁堡阖城的50万人口饮用一个月。水源则是通过高架渠道从城北的山林泉眼引来这山顶的,我们来前在市内转悠时,见过跨在宽街马路上的大拱券水渠遗址,如同在法国和西班牙访过的古罗马水道桥残迹一样,不由地再次深深钦佩先人的智慧与技艺。

在这众多的石柱中,有两个的底座颇为艺术,分别镇压着女头雕像–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美杜莎,一个倒置、一个侧放着,原因不明,众说纷纭,但是最引人拍照留影之处。我想大概就像此处的柱子多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旧货成品“废物利用”一理吧,顺添点灵气。该水库至奥斯曼时期被废弃了,几百年后被一位荷兰游客无意中发现,遂开发为旅游景点,与地上附近的旧城区一起列入世遗,观光大热,包括克林顿总统等不少名人皆来观瞻过,电影《007》《特务迷城》等也都选其作外景地拍摄。

如此壮丽的地上圣殿地下水宫,均是古文明的辉煌缩影,教今人景仰、肃然起敬这难忘的伊斯坦布尔。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