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书信
2019-11-25 14:23:3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栏作者:阿妍)有了微信后几乎没人写信了。某年某天心血来潮和济南的朋友约:彼此给对方寄一个明信片。她的明信片飘洋过海后来到了我手上,而我的那张,大概沉入太平洋了,她一直没有收到。

写信这件事,很久很久的从前,几千年直至网络出现以前,都是很正常的行为。“一行书信千行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是大众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甚至衍生出了书法艺术,硬笔书法等艺术门类。

我小时父母和老师都是万分强调: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第一眼是从字上看出来的。有多少人练过庞中华的钢笔书法?我收到的书信里只有一个同学是标准的庞体,书信打开美观大气。大部分的朋友像我一样字写的像狗抓(我父亲形容的)。细细想来,写的一手好字会让书信读起来更加赏心悦目。唉,现在的人,怕是字都极少写了,都打字了。

和书信衍生的还有集邮。某年邮票市场突然红火,我课余时间居然开始学习邮票的相关知识。和同学朋友写信时,会选择一些套票和有特别意义的邮票,在信里千叮咛万嘱咐,收到信后不回信都可以,直接把我写的信封寄回,我要那个邮票和上面的邮戳。有一次给天津的朋友写信,用的本地首日封,让收到后帮我寄回来。结果没算到他同宿舍的同学也是集邮爱好者,拿着首日封不还。后来他赔了我一堆国外邮票。

读大学的时光是写信最多的时光。同学天涯海角,突然间没有了男女三八线和同性间的隔膜,那段时光写信,寄信,收信是每天的日常。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我记得长途的信一般是发信后四天对方收到,如果当天回复,那么同样四天后我也能收到。这一去一来的八天,或者说第八天“一准有信”是我和对方的默契。那种心照不宣、心有灵犀是青春时代很美好的感受。

记忆里二十一世纪初我还在写信,那时在广东工作,给父母,妹妹给朋友都写过信。某年回国,母亲拿出那时自己写的信,看着发黄的纸张,狗抓的字迹,当年写这封信时的情景,原因都仿佛历历在目,纸质的书信就是有这种魅力。

仿佛是我会用QQ后开始“断信”的。朋友都挂在网上,来言去语都十分快捷,信,便没有了耐性去等待。

现在,我想给你写一封信,不管路途有多远,不管它会走多久,这无关情怀,不属于怀念,而是我和你联系的特别方式。呵呵,有人会乐意配合吗?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