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还是取缔?当今中国残存的一妻多夫制风俗
2020-02-27 17:43:06
来源:星星生活

千年百来,一妻多夫的婚姻习俗在藏区不是很普遍,但是也绝不罕见。在赋税征收以户计算的农奴时代,一妻多夫的婚姻可以避免家庭财产的分割,避免劳动力的缺乏,增强家庭的力量,也利于家庭财富的聚集。西藏民主改革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藏区人们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一妻多夫制逐渐越来越少,但是也并没有完全绝迹。

在今天的现代社会里,藏区至今仍然存在着少数一妻多夫制的婚姻家庭。这些现状虽然违背婚姻法,但是基于尊重民族文化的原因,政府并没有强行干预取缔。

一、白玛契真和三个丈夫

白马契真是一位勤劳朴实的藏族妇女,居于新龙县雅砻江边的村寨,她有三个丈夫:大丈夫安措今年36岁,二丈夫尼多今年32岁,三丈夫扎扎今年28岁。他们结婚已有8年,2014年之前这个家庭主要以采菌子和放牧为生。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人说较高,有人说较低。从新龙县调查的情况看,在家庭中妻子处于一种不太明显的女卑男尊的地位。

一妻多夫家庭以两兄弟共妻为普遍,其次为三兄弟共妻,四兄弟以上共妻的只是极个别现象。2014年二丈夫尼多由于经常在外,对外界的认知比较高,逐渐不适应一妻多夫的生活,后来净身出户,嫁到了理塘县一个独女家庭。(一妻多夫的家庭,一旦不愿共妻的男人就会失去了继承财产的资格)


【图1、白马契真的三个丈夫从右至左以此为,大丈夫安措、二丈夫尼多、三丈夫扎扎。拍摄于2013年。】

每天傍晚牦牛回到家里,白马契真会按时的挤牛奶。白马契真的两个丈夫在外干活找钱(赚钱),白马契真需要在丈夫回来之前把饭菜做好。

白马契真与三个丈夫生育了三个女儿,大丈夫主要以打零工、采菌子和采虫草为职业;二丈夫已经嫁出去了;三丈夫在2015年时买了一辆面包车开始在县城跑出租,白马契真曾经对记者抱怨说:自从二丈夫扎扎买了车以后,十天半月不回家,回到家里也是拿着手机不知道和什么人天天聊天,还有女人的声音。


【图2、白马契真与三个孩子还有大丈夫安措正在吃晚饭】

这个家庭只有白马契真上过几年的小学,能说一些简单的普通话,晚饭后她在教女儿做作业。大丈夫安措从寺院里带来一些水,据说这种水有保佑平安的功效,每天晚饭后由大丈夫安措给大家分配一些这样的水。

一妻多夫家庭子女和父亲的关系,一般是称大哥为爸爸,其余为阿克(叔叔),如果大哥去世,则称二哥为爸爸。不同的称呼方法仅仅是一种习惯,并不意味着子女真正是谁的。父亲们没有设想过子女中谁是自己的,反正这个家庭的子女,均是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反之子女也一样,对父亲们也一视同仁,子女的所属,是从家庭角度看待的,而不是强调个人,这种习惯也有利于家庭的和睦。

多夫家庭的夫妻关系也有特点。在新龙县,对多夫家庭的妻子,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评价标准,如果能搞好几兄弟的团结又孝顺父母,一家和睦相处,则认为很贤惠,受到舆论的称赞。反之,如果弟兄婚后闹着要分家,则说妻子偏心,会受到舆论的指责。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大家都知晓。


【图3、三丈夫扎扎回来以后,抱着大女儿和她玩耍】

女人在婚后会有长者告戒对丈夫们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某一人,因此对多夫的妻子来说,也把这一点看得很重要。搞好团结,除日常生活外,与一夫一妻家庭不同之处就是要处理好与丈夫们的夫妻生活。夫妻同房,一般是其中一个丈夫在门口放置一个信物表示,其他丈夫就会自然回避。

三丈夫扎扎好久没有回家,他在门口的马鞍上系了一个马鞭,这个信物表示今天他要与妻子白马契真同房,如果大丈夫要同房就在马鞍上放一个毯子。偏远的大山中,白马契真家庭所在的村落,远离城市的污染与繁华,在星空的照耀下此时显得异常安静。

第二天白马契真早早的起床,带着孩子从山上背来喂牛的草料。她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白马契真在草原上寻找了一些牛粪,准备扛回居住的地方做生活燃料。她也与孩子清理从山上找来的菌子,清理干净以后可以多卖些钱。白马契真花了一天的时间从山里找了一大堆柴禾,背着柴禾下山。

白马契真的三丈夫扎扎,开着车行驶在路上,扎扎告诉记者:他也越来越不喜欢一妻多夫的生活,只是他还没有能力离开这个家庭,他希望通过努力多挣些钱,将来好在外面找个媳妇,有一个自己的家。


【图4:尼多的新家庭】

白马契真的前任二丈夫是尼多,尼多在2014年嫁到理塘以后成立了新的家庭,现在孩子已经一岁,这个新的家庭过的也很幸福。

二、次玲的故事:我有三个爸爸一个妈妈

从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县城到俄亚大村(即俄亚纳西族乡政府所在地),地图上直线距离约为80公里,实际上那条在重重高山和条条大河阻隔下的乡村公路长度为290公里。而这段290公里的路,因为崎岖险峻,我们技术娴熟的老司机驾驶着性能优越的越野车,足足开了15个小时。后来听村里人讲,在2011年公路修通前,这条路是山路,只能走马帮,去趟县城需要10天。

生活在俄亚大村的古米是纳西族人,她有两个丈夫,他们是一对亲兄弟,哥哥高土(右一),弟弟古马。三人于1998年结婚,婚后一直和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育有两女一儿。古米对自己的婚姻和生活非常满意,脸上总是带着幸福满满的笑容。


【图5:高土(右一),古米,弟弟古马】

当我进到俄亚大村,穿行在连绵不绝依山攀援的“土掌房”间,行走在蜿蜒的巷道上,远眺寨子前面清澈碧绿的龙达河时,我不由感到,相比眼前的美景,那15个小时的艰辛实在是太值得了。极度封闭的自然环境,让这个深山里的偏僻村庄,保存下了完好的自然生态和古老的纳西族习俗,积淀出一种遗世独立的神奇与宁静。

我是在2014年冬第一次来到俄亚,当时虽然公路已经修通,但交通依然不便,村民与外界接触还比较少,村里人都说纳西语,我听不懂也无法交流,在村里漫无目的地转悠了两天后,我遇见了次玲。次玲是个漂亮的纳西族女孩,当年只有16岁,她在丽江打工刚好回家探亲,几番交谈后她爽快地答应做我的翻译兼导游。

聊天中我问到她的家庭,次玲告诉我:“我有三个爸爸一个妈妈。姐姐出嫁了,她夫家也有三个爸爸。”当时我听得目瞪口呆,虽然以前曾听说过纳西族有着独特的婚俗,但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时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次玲告诉我,在俄亚大村,兄弟几个共娶一个妻子的风俗古来有之,村里的老辈人最怕分家,大村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分了家就吃不饱饭,为了家庭财产不分割、人员不分离,所以家长只会让几兄弟娶一个媳妇,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的“伙婚”习俗就一直延续下来。

村里的老人们总教育后辈,在俄亚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只有相扶相携的“伙婚”大家庭,才能够得以生存和繁衍。到现在姐妹共夫的家庭在俄亚基本没有了,但兄弟共妻的一妻两夫家庭还很常见,还有几家是一妻三夫的。(文/华夏博览)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