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上)
2020-02-27 17:14:39
来源:星星生活

根据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对于基督教和那些传教士们一般会打上3个标签:政治化、西方化、妖魔化。基督教会被定性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帮凶”;那些传教士们所传的福音,则会被视为文化侵略的“工具”。对于他们曾在中国洒下的血与泪,甚至所献上的生命,不是闭口不谈,就是一笔带过,口口声声就是两个字:危害!


【图: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人对于基督教和那些传教士都有着不小的偏见,甚至有人会想:“要是没有那些传教士,现在的社会肯定会更好吧!”诚然,很多人对于这一份厚爱,还是显得如此得陌生。他们或许没有想到第一套拼音是传教士编的、第一本国际法是传教士翻译的、第一所孤儿院是传教士建的、第一个青年会是传教士组建的……

中国太多太多的第一,正是由这群“洋鬼子”开创的。涵盖教育、医疗、艺术、公共文化事业、法律、出版印刷、社会福利、体育等等领域。今天从众多的“第一”中,筛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看看他们这些人对中国到底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01、第一套汉语拼音方案

1583-1588年,利玛窦和罗明坚合编了《葡汉辞典》。《葡汉辞典》中的“罗马字汉字注音”,是汉语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也是后世一切汉语拼音方案的鼻祖。

【图:利玛窦的注音方案】

1605年,利玛窦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这套拼音方案用了5个元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再加上5个声调符号。

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原来汉字的注音,可以用这么有限的一些字母和简单的拼法,就可以全部拼写出来。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对利玛窦的拼音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在杭州出版了拉丁字母注音专书《西儒耳目资》。


【图:《西儒耳目资》】

金尼阁的拼音方案,只用25个字母和5个声调符号,就可以拼读当时“官话”的全部音节。

正是因为拼音方案的诞生,才让之后普及汉语、消除文盲等工作的铺开成为可能,并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02、第一部英汉字典

马礼逊是近现代中国大陆,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

1807年他独自一人来华,1834年病逝于广州,在澳门他的墓碑上,写着他在中国这边土地所完成的3大壮举:译圣经、编字典、办学校。


【图:马礼逊墓碑】

而中国第一部《英汉字典》,正是出自他手。

当马礼逊来到中国后,发现学习汉语是一件危险又困难的苦差。清政府禁止洋人学习汉语,同时也禁止传教,当地人只能偷偷地给他授课或是充当助手。

又由于当时经济上的窘迫处境,他只能租住在一个废弃的法国人的仓库里。

即使如此,他每天学习汉语,从事翻译、编写工作超过14个小时,健康状况一度恶化,甚至连拿笔的力气都没有。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现在致力于翻译及编纂中文字典,这是一件艰苦的工作。我的勇气与毅力几乎支持不住了。我的手已极疲倦,执笔不易。假使我可以锄犁换掉笔杆,则我的健康必然较佳。”

他从1808年开始,以《康熙字典》为据,历经15年编成了三部分六卷本的《华英字典》。


【图:马礼逊编写的《华英字典》】

这部字典包含一部汉英字典和一部英汉字典,几乎是马礼逊一人独立完成。

从此以后,来华的美、英新教传教士,几乎都以马礼逊的《华英字典》,作为学习汉语汉字的经典教科书,进而推动了福音在中国的广传。

《华英字典》的发行,不仅便利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开展,同时为我国的近代语音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03、第一所女子学校

阿德希,作为中国第一位来华女宣教士。

1844年,她独自一人辗转雅加达、香港、澳门各地,等待进入内地的机会,后历经重重艰难,才最终踏上宁波的港口,实现了多年以来入华宣教的心愿。


【图:阿德希】

初到宁波后,她便在城外江边租到一个木屋,着手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宁波女塾。

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且封闭、保守的社会,三从四德是女子的第一要务,识不识字的无关紧要,“女子学校”更是一个闻所未闻的稀罕物。

在她反复登门动员,向家长保证孩子上学,不仅不会增加家庭负担,还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后,这才渐渐有人,愿意把家中有病或是愚钝的女儿送过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女塾在当地才慢慢有了一些知名度,人数也渐渐增长到40多人左右……


【图:女塾】

在女塾里,有设置拼音、国文、地理、英文、算术、唱歌、刺绣、裁缝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使这些女孩们有机会去接触那些闻所未闻的知识。

同时阿德希还在学校里每天主持早祷和晚祷,每周举行周间聚会和礼拜。

为了这一事工,阿德希终身未婚,就像她曾在信中说的那样:“她已将自己许配给了中国……”

后宁波女塾经历了合并重组,成了之后的“崇德女校”、“甬江女中”、“宁波六中”等学校,进一步推动了女性的解放,和社会思潮的变革。

04、第一所现代医院

100多年前,中国第一家现代医院——“广州博济医院”,在广州诞生。

而它现在成了沿江路上,广州人耳熟能详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Parker)在得到广东商人的捐助后,在广州新豆栏街丰泰行3号(今天的十三行)买下一块地皮,创办了一所西医医院。

伯驾为其取名为“普爱医院”, 一般资料称之为“广州眼科医院”,之后扩建易名为“广州博济医院”

这所医院,不仅是中国第一家眼科医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在中国现代医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林则徐、孙中山都与之有着很深的渊源。


【图:博济医院】

1840年4月,林则徐在该医院的病历,是中国现存最早西医病历,孙中山先生更是曾于1886年,入此医院附设的“博济医学堂”学医。

在伯驾担任院长的20年间,医院一共诊治了5.3万多人。

并且在介绍西医、西药,培养西医和护理人才,推动医院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图:嘉约翰医生与学生合影】

中国第一例外科手术、第一例截肢手术、第一例眼科手术、第一例膀胱取石术、第一例剖腹手术、第一例剖腹产手术、第一张X光片、第一例乙醚麻醉术……

中国太多太多现代医学的壮举,都诞生于此。

(未完待续)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