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捐口罩看到的防控隐患
2020-05-06 02:33:23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马强)疫情依旧在延续,时好时坏。新闻里说医疗人员防护设备紧缺,于是从国内搞了一些口罩准备捐给离家最近的那家医院。但医院现如今人员复杂,反而成了危险之地,所以去之前确认一下交接程序就很有必要。

给院方发了邮件,院方回复说交接地点在医院的收发货部门,不在医院内部,为保障捐赠者安全,交接人员也佩戴口罩,并且强调和捐赠者保持社交距离,让捐赠者大可放心。去到医院,发现收发部门在地下停车场,那里同时也是医院处理废弃防护服的垃圾场。里面稍微有些暗,没有想像中的捐赠指示牌,也没见到人,可能是捐赠的也不是很多的缘故。

在停车场转了一圈,看到有个房间有人,走过去简单说明一下情况,出来一位职员接待了我们。在本子上登机了我们的姓名和电话,又记录了一下我们的车牌。院方原本说是要登记身份证件的,通过车牌号应该也会起到追踪身份的作用。接待员问我们是否还有口罩,如果有可以尽快捐过来。然后把我们捐赠的物品放到一个平板车上,就让我们离开了。整个过程没有超过十分钟,倒也很是快捷。

离开之后,我们却感觉院方对于捐赠的处理有些不对头。首先那个接待员既没有戴口罩,也和我们凑得很近,并没有保持社交距离。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既没问我们口罩的数量,也没有对我们的捐赠物品进行核实和登记,只是把我们捐赠的物品随意放在了平板车上就算了。虽然我们应该本着信任的态度处理这件事情,可是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把口罩拿回去给亲戚朋友们用呢?毕竟制度才是杜绝腐败的保障,单靠个人道德的约束本身就是漏洞。

纵观全世界,尤其是和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等那些重灾国家比起来,加拿大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虽然限制疫区人员入境的动作稍显得缓慢了一些,但那也是遵循了世卫组织的指引。而在随后推出的紧急救助方案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让人称道。

尽管如此,疫情依然在蔓延,病例依然在上升,这其中很多情况下是和相关部门在处理疫情时出现的懈怠和疏忽分不开的。比如在封城戴口罩以及保持社交距离等问题上的犹豫不决等等,这里固然有衡量经济崩溃和病毒传播两者危害性的取舍问题,但瞻前顾后反而会失去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最终把歼灭站不得已变成了持久战。

而一位网友的亲身经历又从另一个方面暴露出我们目前的防控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这位网友出现了发烧和咳嗽等轻微症状,用自己的样品测试盒测试后结果为阳性,当然结果未必准确,于是就想做一次正式的检测。

这位网友先打了那个网上公布的全国电话,被告知需要联系地方医院,打到地方医院,医院说会安排注册护士来确定下一步动作,后来护士又打电话建议他联系地方检测中心,检测前需要在网上预约。这期间被反复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呼吸困难,如果不是,就算轻症,重视程度天差地别。几经周折,这位网友终于被安排好检测,然后被确定为阳性,作为轻症患者自行回家隔离。至此,似乎一切程序都还正常。

这位网友说,通过测试他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测试程序远比想像中的要复杂。第二在结果出来之前,虽然他已经是疑似病例,但他依然是可以自由活动的,不受任何约束。而最关键的一点是,既没有人追踪他染病的源头,也没有人询问他染病后的行踪。

追根溯源,从源头掐断传染源,并对密切接触区域和人员进行严格消毒和排查,是控制病毒传播的最佳手段。但是在这位网友这里统统都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即使资源紧张,这样的防控措施还真是让人忐忑不安,毕竟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地可能都有一颗隐形炸弹被引爆。

眼下的消息好坏参半,好消息是目前有很多省份宣称疫情已经趋于平缓,所以着手重新开放,但实际的数字显示这种开放更多的是迫于经济的压力,民众是否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以及后续防控是否充分的确令人疑虑。尤其是过去和当前防控中的种种漏洞更是让人对接下来的疫情防控难言乐观。

在疫苗没有出现之前,所有对于病毒传播的假设都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个人的自我防护依然是最佳途径。我们虽然也把疑虑告知了我们捐赠口罩的医院,院方也承诺加以改进,并将我们的邮件全院转发。但习惯的力量一旦形成,期待短期之内立竿见影似的扭转也非易事。目前的防控隐患是否能够消除,何时能够消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疫情会否愈演愈烈或者二次爆发的关键因素,但愿我们的疑虑只是杞人忧天。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