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了”真美
2020-06-30 12:40:39
来源:星星生活


【图:缪维信和华磊2006年在天津的合影】


【图:1968年在安徽大学和同学合影。前左为缪维信,前中是华磊】

五十九年前,1961年9月我考上安徽大学无线电系。入学后,住进204楼9号宿舍,华磊和我同班同宿舍,我俩又同岁,真正是同窗。华磊个子高挑,膀大肩宽,五官端正,面色红润,一个标准的英俊青年。他是省城科技学校保送来的,家庭是“高知”,我是从农村来的,一开始,我对他是仰视的。但是,他穿着朴素,说话并无傲气,我俩都勤奋好学,经常在一起讨论功课,很快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教学大楼、图书馆、西操场、龙河边都留下过我们的足迹。

华磊聪明睿智。无线电系课程多,教材难,很多同学都要开夜车,而他似乎压力不大,不开夜车,但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全班乃至全年级第一,整个大学期间,各科成绩几乎都是五分。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被评为“优等生”。记得一次考电路理论,系主任戚作钧教授为测试同学能力,出题很难,结果很多人不及格,而华磊得了最高分,缘自他从不读死书。

华磊多才多艺,德智体全面发展。打篮球是年级篮球队员,踢足球是校足球队员,还演相声。华磊待人诚恳,与老师、同学关系十分融洽。记得一个星期天他带我们几个同学到他家去玩,恰好伯父、伯母在家,伯父带着浑厚的山东口音,慈祥地说,你们在一起互相帮助,很好。伯母微笑着给我们做饭,伯母做的炒猪肝真好吃。

华磊乐观、开朗,热心为大家服务。从二年级起,就被连选为系学生会主席。正是他能干,1967年底他被推选参加“五人小组”到北京跑分配方案。可能是后来方案中有很多石油部的名额,分配时他又不去拉关系,结果被分到克拉玛依油田。其实,同学们都心知肚明。一次,和我一起分到天津的吴前俊同学就说“华磊真冤,不是他们去北京争取,我们可能被分到县广播站或农村中学,他是为大家作出贡献的。”

华磊是有情有义、“文革”中低调。我们系主任戚作钧教授是留德博士,他经常给我们讲他小时候家里穷,怎样刻苦学习,勉励大家珍惜时间,认真学习。1966年3月,教育家、孙陶林副校长接见我们几个参加考研究生的同学时说,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复习好,考好。这些,在当时,都是典型的倡导“白专”。“文革”爆发,华磊和我都是中间派,他从来没有对戚主任、孙校长和其他老师有过不敬之言。

1975年,他出差来天津,我俩在我住的8平米的小屋把酒当歌,倾吐分别后七年的辛酸,热泪满面,都醉了。其实,是酒不醉人心自醉。

2006年他从加拿大回国来津看望我们,这时,他已事业、家业有成,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但仍是非常谦虚,不谈成就,只叙家常,询问同学情况。2014年底由蒋维涛、陈景云倡议召开无线电系61级同学聚会,华磊得知,积极利用他曾在母系任教的优势,主动承担起联络母校、母系、老师,制作电子相册等大量筹备工作。会间,他亲自接送90高龄的陶仁俊老师、播放相册、照相录像,会后又连续几天修改、完善电子相册,发给大家,这次历史性聚会园满成功与他的辛劳是密不可分的。

我父亲是小学校长,告诫我“与仁者为伍,与智者同行”,“要为自己找到学习标杆”。华磊比我大几个月,他是我兄长,在我心中他不仅是好友,更是标杆,是学习的榜样。

华磊的文学创作起于2015年,他把首作《在克拉玛依为祖国献石油的日子》文稿发给我看,并要我提修改意见。我看后十分震撼,这篇文章立意高尚,看似一个回忆录,细看绝不是简单的记事或发泄,而是用散文的形式,通过对艰难中磨炼和拼搏的回顾,表达了对石油工人、对妻子深沉的爱,充满了乐观、奋斗的精神,给人以鼓舞。我回复他说,没想到你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提了一些修改之处。

不久,这篇文章发表。从此,他的创作灵感就象涌泉一样井喷出来,不断地把新作发给我,三、四年内竟达100多篇。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内涵深刻。每当看后,我都觉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明白了事理,是一种精神享受。特别是看到《英语是怎样炼成的》《风雪中的坚持》《在摩托罗拉的十年》等文,被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感动,于是便向他建议,把这些文章汇集成书,出版,以记录历史,启迪后人。后来,更不见外地建议他书名“枫叶 很美”。

今年5月31日终于收到他决定出书的微信,并要我写一篇“序”,我当然非常高兴,欣然接受。看完书稿后,知道写作背景、出书意图、内容、体例、编辑过程等已在“出版者的话”“序”“后记”中讲的很清楚,所以我仅就读后感受最深的写几句,略表心意。

我觉得,这本书好在它的“真”“爱”“美”。

“真”。一是写真事。本书从已发表的100多篇文章中精选了70多篇,除了最后五篇是对老年生活的探讨外,其它各篇都是华磊几十年来学习、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毫无虚假虚构,看似平淡,孰知平淡至极,乃为神奇。二是讲真话。如他在克拉玛依油田被评为学“毛著”积极分子后,本可以趁势而上,进入“政界”,但他“丝毫没有头脑发热”,“如果在这里“红”了,就不可能结合专业搞无线电,更不可能调回去了。这样,就在厂一级停了步。” 再如,上世纪90年代 ,华磊已是系副主任,二次赴美深造后选择了技术移民加拿大,他写到“无疑这是一个重大的抉择。回国,可能前程无量;留下,就意味着继续奋斗。”这是真实的内心活动。在当今这个浮燥的年代,有多少人能实话实说呢?

“爱”。书中充分表达了华磊大爱无疆的情怀。他爱长辈,他对爷爷、奶奶、父母骨肉亲情的思念令我泪下,我也有和他类似的境遇;他爱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妻子,读到《悠悠的鸾飘凤泊岁月》《一次打911看急诊的经历》,读到他推着轮椅上的妻子长木花园金婚游、巴塞罗那到罗马的西地中海之游时,我不禁扪心自问,我能做到吗?他爱老师、同学,他对汪炳权老师、吴丽娴老师的尊敬爱戴和深情厚谊让我再次回忆起老师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他在《哭忆“发小”智夫》中写道“智夫,你在天上等着我;等我去了,我们一起玩“无人机”吧!”令人心碎;他爱祖国,不论是在克拉玛依的逆境还是回母校任教的顺境,他都是敬敬业业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移居加拿大后他仍然心系祖国,盼望祖国繁荣昌盛,盼望在耄耋之年能看到有中美加参加的世界杯足球赛。

他爱美、加,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而是在美加经受了历炼,得到提升,感受到美加普通人的善良、文明,享受到环境优美宁静的生活;他爱自然,修花剪草美化庭院,与松鼠为伴,他细心做好垃圾分类,减少污染,倡导环保从我做起;他喜欢过简单生活,鄙视浪费,认为简单是幸福的关键;他爱生活,周游世界,遇见不曾见过的美妙;他看重珍惜与儿孙同享天伦之乐;他呼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

“美”。书之美,首先是立意,如果把一本书比喻为一个人,立意就是灵魂。华磊以自己60年跌宕起伏的真实故事,记录了一个历史波折的痕迹,展现出艰难——奋斗——波折——再奋斗——成功——喜悦的人生之路,诠释了“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真理;第二是结构美,结构是书的骨架,是体型,70多篇文章基本按时间顺序编排,看是一份自传,实则贯穿一个“领悟人生”的主线,由表及里,由事及理逐渐深入,启发对世界、社会、人生的思考,揭示“人生是一个过程”的哲理;第三是语言美,语言是书的肌肤,语言美不是指华丽的辞藻,而是文雅、和气、谦逊,本书通篇语言朴实无华,毫无娇柔造作,也没有不伦不类的网络词汇,读起来顺畅贴切,“层楼叠榭,碧瓦朱檐”,从一砖一瓦到一字一句,全靠他日积月累,反复斟酌修改炼成的。

最后,特别是结局美,本书以探讨人生最后之归宿收尾,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华磊写道:“人生,没有最好的路,虾有虾路,蟹有蟹道,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人活着,何必那么累,想那么多,只要平安健康就好。”“人生若尘露……好好享受生命过程中的每一天”“假如明天就是末日,我应该泰然豁达、淡定从容。”真正领悟到这些,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就会振作精神,安享晚年幸福、夕阳之美。

《枫叶红了》真的很美,很美!

缪维信 发自天津

2020年6月30日

【编者注:此为《枫叶红了》一书的序】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