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听戏唱戏谈戏
2020-07-21 13:57:1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素净)我是海南人,从小受母亲的影响,爱看海南戏,也就是琼剧。

母亲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镇里的琼剧厚皮班(地方话,业余队的意思)里当过台柱,上山下乡后得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从此成了一名忠实的海南戏迷。平时做家务,母亲总会哼上几段,镇上来了戏班演出她也定不会错过,各种唱腔她都会,各个名角她都能说出他们的特点。有时候,得知她以前厚皮班里的唱友正随团到此演出后,她还会带上我找他们嘘寒问暖去。

小孩子看戏,不懂剧情,光看热闹。也就是说,我们看戏是从看戏班搭台子和看演员化妆开始的。特别是看演员化妆,情形是这样的:

演员们围坐在戏台边的一张大桌子边上,桌上摆满了大小不一的化妆盒和各类胭脂粉末,个个对着镜子一边左顾右盼,一边忙着往脸上涂脂抹粉;他们这时穿的是打底的紧身白衣,肩上还围着一张围巾,以防胭脂弄脏底衣;先上妆,后上头套,然后才穿上戏服;看演员化妆的时候我们就在旁边嘀咕,互相猜测哪位是旦脚(青衣)哪位是冲脚(小生);要是有人在一边脸上点上了一颗大墨痣,就知道那人肯定是个心肠歹毒的坏蛋,要是有人在眉头间画了一道粗红线,那准是个武将,要是哪位插上了金光闪闪的头饰,一定就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和夫人了。

看完化妆后再看戏。小孩子看戏绝不会跟父母坐着看,全跑到戏台前站着、趴着、垫着脚尖看。个子小不会挡住后面的观众,人家也不赶我们。看着角色逐个出场,我们就把刚刚在后台看他们化妆时的猜测翻出来对号入座,有的猜对了,有的却把梅香当成了旦脚,只觉得好泄气!一出戏很长,我们根本等不到散场就睡成了烂泥。第二天醒来,昨晚的戏里都演了些什么根本就记不住,但是多年来的如此熏陶泡浸,海南戏的调子、角色和布景早已渗入了小小的脑海中。

没戏看的时候母亲就听录音带,特别是一些名角名段,百听不腻。母亲边听还边唱,我也喜欢听,但是不敢唱,总觉得母亲唱的太好了,怕自己出丑。直到母亲在多伦多探完亲后要回国,临行前给我留下了几盒录像带,她嘱咐我:想家了就看看戏听听戏吧,要是能唱上几句就更好了,能解闷。我从此才开始练唱海南戏,水到渠成,母亲在我童年时埋下的琼剧种子就这样悄悄地发芽了。为此,我还曾经写过一篇《我在家乡唱琼剧》的文章。

我在家练唱戏,可怜的女儿婷婷就被迫当了我的第一个听众。婷婷出生在加拿大,从没有接触过中国戏曲,锣鼓声一响她就捂住耳朵直叫:“又来了,又来了!”边叫边跑到自己的房间把门关得死死的。同住一个屋檐下,哪能不受影响,就算是这样她也是听得到的。过上一阵子,她好像没那么反抗了,我唱我的她照样在旁边看她的电视。再过上一段时日,她竟然也能吼上一两个字,把我吓一大跳!

几年前,国内有一昆曲名团到多伦多的何伯钊剧院演出《牡丹亭》,我和友人带着孩子们赶去捧场。两个孩子从没有看过戏曲演出,中文都说不好唱词根本就听不懂,好在有英文字幕,帮了不少忙。也许是出于好奇吧,他们俩说不上是专注看戏,倒也没有多少的抱怨。待到胡判官出场了,那一身万圣节式的妖魔鬼怪扮相和滑稽夸张的动作,顿时把他们的眼球给紧紧地抓住了,意犹未尽,等到散场后还要上台去跟他合影。

回来后,婷婷兴匆匆地搬来了一张小书桌,找来一条长丝巾要我扮杜丽娘唱戏。孩子第一次看一出戏,能记得住一两样东西已算不错。只盼着以后在多伦多还能有机会带着孩子们看戏去。

疫情下多了空闲,家乡的堂姐给我推荐了国内极为流行的K歌软件。在K歌里唱海南戏,闻所未闻,一试吓一跳!该软件操作简单,供选择的曲目极其丰富,既有独唱又有合唱,合唱的男戏友隔着千里万里,未曾谋面,但是只要我按下“加入合唱”一键,随时随地即可配上一段。

我是老戏迷新唱手,那一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热情迅速高涨,两个月里我一共练唱了十几段戏曲。久违的乡音、浓烈的乡土气息再次把我深深地包围,给疫情下的我带来了一股精神和心灵上的清流。

我把录好的唱段发到海南同乡群,引起了老乡们的评论。好些人跟我一样并不知道在K歌里可以唱海南戏,直觉得稀奇。其实在K歌里不但可以唱海南戏,还可以唱京剧、沪剧、越剧、黄梅戏和粤剧等类戏曲,拥有大量的戏迷,人才济济,娱乐性极强。

除此之外,还能跟其他戏迷们互相学习、交流和提高,加深了个人对戏曲的爱好程度。全民同乐,我觉得这对中国戏曲在国内外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K歌上跟着中老年戏迷唱了两个月的琼剧,蜜月期过后,最终感觉还是老戏段经久不衰,深入民心,句句朗朗上口,新旧戏迷皆可张口就来。琼剧曾经因为时代的转变,人们的娱乐形式发生变化而造成收入减少、许多剧团纷纷倒闭而被称为“穷剧”。后来情况有所好转,尤其是2008年被国家列入非遗后受到了重视,培养了不少新名角,创作了不少新剧本,2017年还推出了继《红叶题诗》(1962年拍摄)后的第二部琼剧电影《喜团圆》,不能不叫人感到欣慰。

记得我前年回乡时,到文昌市公园里的大众剧场去唱戏,台下坐满了阿公阿婆,台边上也围满了带着孙子们看热闹的退休人士。

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紧贴普通百姓生活的剧本创作是得到观众喜爱的根本。戏迷在,海南戏就不会消失!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