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留美前辈的足迹
2020-07-27 23:57:2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夏日的一天,我们从波士顿回多伦多,顺访了麻州的孟松(Monson)。这里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美生容闳(1828-1912)在美开始落脚的地方。

沿90号公路开车西行约一个小时,GPS引导我们下了90号高速,转成32号公路,不久就看到了路牌,Monson这个牌子让我心里一热——朦胧中想到一百多年前的情景:1847年,跟随布朗牧师,容闳等三人乘坐美国“女猎人”号运茶帆船出发,由香港起航,过好望角,进大西洋,驶向美国东海岸——惊涛骇浪中度过了98个日夜,终于来到孟松学院(Monson Academy),这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大学预备学校。他在那里苦读拉丁文、希腊文和英国文学,八年后他毕业于耶鲁。

从1872年到1875年,在容闳的参与下,大清王朝又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这批“留美幼童”落脚麻萨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不少人也是起步于孟松。

我——上世纪80年代起两次来美留学,后又定居美加的“老留”,对中国留美先驱十分崇敬,对他们的故事和开始留学生涯的地方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孟松在美东麻州的中部偏南,与康州接壤,是麻萨诸塞州汉普登县的一个小镇,也是斯普林菲尔德大都市的一部分。这个镇人口为8600人,近97%是白人,家庭的年平均收入近6万美元,人均收入为2万多美元。

孟松学院是一所私立学校。该学院成为第一所招收中国学生的美国学校。从这里毕业的有废奴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露西•斯通以及两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教师中有美国劳工部长弗朗西斯•帕金斯和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的母亲。

接近镇中心,孟松图书馆、内战战士纪念碑和附近高坡上一栋漂亮的教堂,勾画出这里的人文风骨,感到气势不凡。我们找到了Main街上的一栋来历非凡的公寓 105 Main St. Monson MA 01057。这栋公寓是老孟松学院最后一个幸存的建筑Cushman Hall,为前孟松学院宿舍。孟松学院从1804年开始运营,直到1971年与威尔布拉汉学院合并并搬到后者的校园。

2011年龙卷风摧毁了孟松学院最后三座幸存的学院建筑中的两座,在宿舍楼的街对面,市政厅处,前孟松高中建筑遭到破坏无法修复。宿舍楼受到的伤害很小,至今仍然是该镇历史的绝佳见证。

我在网上找到了孟松学院老建筑的照片。学院的主建筑1886年在火灾中被摧毁。被另一张照片中的建筑所取代,但也于1953年烧毁。1961年一个体育馆建在此处,又被2011年6月的龙卷风摧毁,并于次年拆除。


【图1:网上找到的老孟松学院的建筑】

沿主大街继续南行,看到位于198 Main St Monson MA 01057的纪念堂,纪念历次战争中的老兵们。孟松纪念堂南侧有一个艺术之家。沿主大街北行折回。马路斜对面是唯一神教派教堂。前行不远就到了110 Main St。这里有个布告栏,背后不大的平房就是孟松市政厅兼警察局。

我们进去竟无人过问。门厅内的一块垫子,是市政公章的图案。楼道里整洁安静,到地下一层的电梯、厕所、垃圾桶和饮水器等各种设备齐全。墙上的标牌显示有关市政和警局的信息。坐在门外椅子上休息时,我有一种时光穿梭的梦幻感觉:在这遍布着当年中国留学生足迹的地方,闪动着当年他们的身影。于是我在这个简朴实用的市政厅前留了影。孟松之行让我们感受了这个小镇的绰约景致,人文风韵,也懂得了什么叫消除了“城乡差别”。


【图2:自左到右:进入孟松,孟松市政厅,图书馆及纪念碑,前孟松学院宿舍,孟松学院旧址留影】

离开孟松,我们西行了20分钟,来到了423 Main St Wilbraham MA 01095韦伯拉汉姆孟松学院。1971年,孟松学院与威尔布拉姆学院合并。这是一所私立大学预科学校,为9-12年级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寄宿和日制高中,也有6-8年级的初中。学院距离波士顿75英里,距离纽约市150英里。

绕到学院古典而宏伟的红墙主建筑后停下了车。一眼就看到了一尊爱因斯坦的雕塑。一旁的灯柱上写着“Live clean Speak true Work hard Play fair.” (生活干净,说话诚实,努力工作,公平竞争)。我们看到整个校园都张贴了学院最负盛名的年度奖项的这一座右铭,要让这一价值观深入人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夯实优良品格的坚实基础。

转到韦伯拉汉姆孟松学院主楼正面,看到矮围墙的顶上铺满学生的赠品——刻着他们名字的一块块砖。马路对面钟下石碑提醒人们珍惜时间。这里通向吉尔纪念图书馆,也是一个信息和研究中心。它鼓励支持学生在信息爆炸的世界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知识探究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

我们对南部坡上的几幢老建筑最感兴趣,因为这里有一口大火余生的孟松学校大钟,矗立在在旧学院Old Academy外的遗产庭院中——孟松学校的历史得以由合并后的新学校珍藏。我拾级而上,经Fisk Hall看到地面上的校徽和校名,近距离给这口大钟拍照。据说当运动队赢得比赛时,队员们会跑上坡来,敲响孟松大钟庆祝胜利。


【图3:自左到右:新校园大门,主楼,与爱因斯坦合影,孟松大钟,中文馈赠砖】

离开旧学院下坡看到大片的草坪和运动场。车道一侧的矮墙上又铺满了学生的馈赠砖。我们努力寻找中国留学生的蛛丝马迹。突然妻子发现了一块砖上刻有中文“倪森”。虽然事后在网上查不到有关信息,但终于见证了中国留学生的“足迹”。

在韦伯拉汉姆孟松学院网站的历史一栏中称该校是“全球教育的先驱——自19世纪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往威尔布拉姆和孟松镇,享受优秀的教学。1847年,孟松学院成为第一所招收中国学生的美国学校。不久之后,来自泰国的学生开始参加威尔布拉姆学院。”

网站突出地介绍了基督教牧师塞缪尔•布朗和容閎:1838年,布朗牧师前往中国并开设了莫里森学校,在那里教授了容閎。布朗牧师负责赞助容閎。由于妻子健康状况不佳,布朗牧师于1847年回美国,他带回了容閎,让他很快进入了孟松学院。布朗以及容的另一位导师查尔斯•哈蒙德牧师(当时的孟松学院校长)毕业于耶鲁大学。容閎是第一个在美国高中毕业的中国学生,后来成为耶鲁的第一个中国毕业生。这段文字解开了我心中的“谜”——为什么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会落脚“孟松”?他又为什么去上“耶鲁”?

多年前,中国央视五集纪录片《留美幼童》弥足珍贵地追忆了幼童留美的许多细节。让这些年正处于留学大潮的国人们了解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极重要的一页——晚清首开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成为中国留学教育的里程碑。

影片记录了该校档案室年逾古稀的克瑞利女士像过节般的兴奋敞开学校档案室的门,让记者自己到里面去翻找。虽然由于孟松历经大火,所剩的历史档案已经寥寥,但仍然有不少留美幼童的照片和资料。当年的留美幼童被分配到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包括孟松)的四十多户美国人家中,快速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小留”们回国后和“美国亲人”往来的书信让人动容。美国民众对中国留学生的深情厚谊载入史册,后来也一再为我们这些留学晚辈的亲身经历所验证。

金秋的日子,我们路过美国康州首府哈特福德,特地寻找Collins St当年中国留学教育事务局原址。这里曾经是容闳所主导的教育代表团“留学事务所”的办公所在地。但现在已毫无有关的痕迹,只见附近的Sigourney广场公园里一群非裔在闲荡。接着去了不远处的康州历史学会博物馆和图书馆——那里能找到留美幼童尘封已久的往事。我们还驻留马克•吐温故居。马克•吐温是哈特福德留美幼童们的邻居,是留学教育事务局的好朋友。就在第一批幼童到达后的第四年,马克•吐温出版了著名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据说中国幼童还和马克•吐温的女儿跳过舞。

在去旅馆的路上,我们特地转到了雪松岗陵园 Cedar Hill Cemetery,453 Fairfield Ave Hartford CT 06114。在位于10号墓区6分区容閎墓地凭吊祭奠。影星奥黛丽•赫本的墓恰好也在同一墓区。那天雨过天晴,平静的池塘里倒映着如炬红叶和苍松翠柏,我们拍到了最美的秋景。


【图4:容閎墓地雪松岗陵园秋景】

留美先驱是那个不幸时代的幸运儿,他们为那个时代带来希望。虽然没能也不可能改变整个时代的命运,为历史谱写的慷慨悲歌令人惋惜嗟叹;但他们不辱历史的使命,回国后成为了那个时代外交、交通、电报、海关、海军、教育等各行业的精英人物。

一百多年过去了,渡尽劫波后中国终于打开国门,正在崛起,屹立于世界。留学大军已成为滚滚洪流,中国制造已遍及世界,“中国智造”指日可待。


【图5:中国中车在斯普林菲尔德的生产线(网络照片)】

就在“留美幼童”落脚起步的孟松镇所在的麻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大都市内,几年前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列车工厂,这里生产的首批新型地铁车辆已于2019年8月14日在波士顿市正式载客运营。

(本文完成于2019年秋末)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