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移民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融入小学校园的体会(下)
2020-09-29 13:18:1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素净)最后这一部分主要是想讲讲沟通。人和人之间的互动离不开沟通,沟通好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多大的问题都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跟孩子的沟通。此时家长不但需要一个平等的态度、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想事情的角度,也需要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上了一天的学,回到家,我不会问她考试得多少分,除非她自己愿意先说。我会很八卦,先问她今天学校或班里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或令人沮丧的事情发生?这样的开头总是让孩子们很容易开口,也能让孩子感到放松。

我在第一篇的分享里讲过家长到学校当义工的好处,当你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活动安排和学习情况后,不难找到共同话题。一说起谁,做了什么事,家长都不会陌生,比较容易跟孩子进行更深一步的交流。就算是有些事情孩子不想告诉家长,只要我们通过开明的、平等的沟通,打消孩子的顾虑,孩子也就会跟父母掏心了。如果孩子碰上了难题,因为家长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容易给孩子做出一些正面的引导和建议,一起去面对和解决。

关注学校的周报和电子邮件。学校除了在自己的官网上发布信息外,还会通过电邮向家长发送周报和临时通知。在九月份入学初期,家长需要填写一套表格,其中就有一栏需要提供家长的电邮。邮箱要及时查看,不能置之不理。有些家长因为语言障碍无法阅读而放弃查看;有的是因为习惯了等班主任发书面通知。其实班主任的书面通知都是一些班级的活动安排,至于学校的集体活动、突发事件和教育局的临时通知,班主任都不会管。等到事情过后,有些家长才说没有看到通知,比较被动。

跟校长的沟通。有些事情如果班主任解决不了,或不在班主任管辖范围内的,家长需要找校长沟通。学校有正、副校长之分,沟通效果都一样。如果需要详谈,家长需要事先预约时间。联系校长可以通过电话也可以通过电邮。校长有自己的工作邮箱,跟老师的一样,是公开的。好多家长不知道这点,给校长发电邮经常发到学校的总邮箱里去,学校事务繁琐,办公室文员处理邮件有轻重缓急之分,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答复。

跟学校的沟通重点在班主任。加拿大小学的主要科目都由班主任一个人任教,想要了解孩子在课堂上和学校里的表现,家长跟班主任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极其重要。沟通方式包括了书面和口头上的交流。

每个学年开学后,孩子会带回来一本记事本。记事本里有由学生填写的每日的学习安排,有老师的留言栏,也有家长的留言栏。学生负责填写的部分多数是班主任当天布置的作业、考试日期和活动安排等,基本上天天都有内容。这对学生来说起到了一个参考和提醒的作用,对家长来说既可以了解了孩子当天的学习内容,又起到了课后作业的监督作用。

老师有时会在上面给家长留言,特别是负责低年级的老师。有些留言是问家长问题,有些是提醒家长应该注意的事项。家长看到后可以在家长留言栏里给老师做答,反过来也一样,家长有疑问也可以给老师留言。所以说,记事本是家长监督孩子学习和跟班主任沟通的最基本的方式,家长需要每天一阅。

除了记事本外,通过电邮沟通也是其一。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邮箱,家长可以直接问老师要或者是向学校办公室查询。如果碰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三言两语表达不清楚,特别是不想让孩子知道我的想法后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我就会采用这种比较隐私的沟通方式。

不好之处是每位老师处理邮件的速度都不一样,需要家长继续跟进才能有效果。不同的老师收到邮件后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回信沟通,有的直接就给家长打电话。老师在电话里了解情况后有时会及时作答,有时也会建议家长找个时间到学校来面谈。

有的家长没有太大的语言障碍,只是因为不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处事方式,有时候难免对老师的做法有意见。这都很正常。本着双方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的大前提下,任何情况都可以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与陌生人共快乐》,记录的就是我跟孩子不同的老师如何磨合相处的故事。

有的家长因为语言而不知道该如何去找老师沟通。其实不用担心,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多元化特色遍布各个社区,学校里的许多服务资源也因应这种多元化而设。如有需要,自己能找到懂讲中文的家长帮忙翻译最好,不然,到校学校办公室简单向职员提出需要翻译服务,对方总有办法帮助安排。

老师和家长一年中的固定见面日包括了九月底的课程介绍会和两次成绩单的讨论日。课程介绍会是班主任同时面对所有家长的见面会,主要是听老师讲解整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安排,之后,家长还可以单独跟老师做个自我介绍,算是初次见面。成绩单讨论日的见面需要家长跟老师约定时间才能面谈。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困难,主动寻找帮助才不会让自己难上加难。

帮助孩子融入小学的生活方式有很多,不需要每一样都参与。如果家长是上班族的话,当义工根本就挤不出时间。如果自己的空余时间比较多,孩子又比较小的话(三年级以下),可以考虑到班上给班主任帮忙。一周一两次,一次一两个小时,就足够观察到孩子的融入进展。礼尚往来,班主任也会给你不少实用的建议,有时还会收到老师的小礼物。

我一直都是一个上班族,以上的体会是十几年间陪着两个孩子一点一滴的积累。有时间就多做些,没时间就少去,随自己的意愿,完全没有压力。

除了当义工,认识其他家长的渠道还有很多种,接送孩子时也是一个好机会。经常听到家里有老人接送孩子的家长说,我爸妈什么人都认识,哪家人的情况都了解。为什么呢?其实,这都是因为他们在平时步行去接送孩子时认识到别的家长或祖父母,大家闲聊的结果。

都说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对父母有着不同的需要,如何才能做到更好的陪伴,如何才能做到适当的放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付出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多年后,孩子融入了长大了,你也发现自己融入了长大了,流过的汗和泪早就干了。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