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多一点美好
2021-04-06 13:33:33
来源:星星生活


【图:亲临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左下:图书馆,右中:餐厅,右下:学生宿舍】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这些天来听到一则消息,让我震惊:3月5日,该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一年级年仅19岁的中国留学生张一得(Dave)去世。去年秋季,因为疫情,张一得在中国家中远程学习,今年春季开学刚到校上课不久,却不幸离世。这是疫情中人间的又一起悲剧。

埃默里大学素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被誉为“新常青藤”名校。外孙女被该校提前录取后,我们就关注这里的一切。一年多前的深秋,我们老两口曾自驾亲临牛津校园,看望刚来到这里入学几个月的外孙女:陪了她一个周末,让她来旅馆和我们住了几晚——和外婆有机会说说“悄悄话”,参观了校园,还带她的几位新朋友去餐馆聚了一下。

此行给刚离家的孩子留下温馨的记忆,是个安抚;而校园里的一切也让我们如释重负:它给我们的印象是那么美好——静谧、典雅、古朴而不失现代气息。

后来我写下了《千里走“单骑”探班外孙女》一文,文中写道,牛津学院“校区像一个郁郁葱葱的花园,道路是一色的红砖,看不到一点纸屑杂物。校园里很清静,时而看到校警在巡逻。学校的校车定时开往总校、机场和沃尔玛等购物中心。艾米丽要在这里待两年,从牛津学院成功毕业的学生直升埃默里艺术和科学学院完成他们的本科学习。”

张一得就消失在这个校园里,你说我能不关注,不痛心吗?此时艾米丽本应在校园里,但因疫情,从去年三月起,就返波士顿在家上网课。进入二年级,她积极报名参加“迎新”活动,被选中当新生入学教育的Tutor(辅导老师)之一,因为疫情老生不能返校,她给新生的入学辅导只能在网上进行,她还在网上特地为新生演奏了钢琴和长笛,受到他们的欢迎。

“逝者安息,生者如斯”:活着的人应该要坚强的好好的活下去,让死者在天堂也能够安息——正如网上所言“尊重逝者”“不要无端猜测”。不过,此时“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的反思也是理之当然,对成长中的孩子和家长们并非多余。

古人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人在长成时期,年少气盛更是如此,“少年维特的烦恼”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

回忆自己的青春期,曾在天真无邪中度过自己的舞象之年,也曾怀着挚诚想“为革命献出芳华”,却也有过烦恼。维特是因爱情上的挫折加上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而悲痛欲绝。而“积极上进”稚嫩的我,也许是过于好问多思,面对“狂热后饥饿”的现实,学政治课的哲学时(张一得要学的专业)竟着魔于思考“所学的理论正确吗?”“人活着为什麽?”诸如此类令人心惊肉跳的问题,把自己纠缠得死去活来,以致于厌世的心都有了。

幸运的是,那段仿徨不过是间隙式的,倒是没有太耽误身体的发育和知识的增长,更没有因此而了断自己。在那些日子里,父母忙于工作哪有时间管我们,除了在最困难时期每天省出一两饭票来给我,什么鼓励或批评的话也没说,想起父母,我哪有勇气抛开他们!

家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摇篮。“少年维特的烦恼”需要家庭和社会去关爱和安抚。父母总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关怀事无巨细,其实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给予的只是自认为的好东西,却忽视了孩子品格、意志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经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甚至惊涛骇浪。一个孩子只有变成独立的人才得以在社会上立足,靠一己之力,去完成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次蜕变重生。家长要做的不仅仅是付出,其首要任务是养成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而不要计较一时的风光和名声显赫。

如今的社会如同一个万花筒,色彩斑斓、天马行空、飞扬浮躁、充满诱惑。一些孩子把大赛夺冠、托福高分、留学藤校作为目标,怀着殷殷之情的家长把一切也都投入孩子。即使一个人们心目中的好孩子成绩优秀,成了学霸,但压力沉重、心理脆弱,甚至内心伤痛从未愈合:乍一离家,尤其是异国他乡,孤寂茕茕,生理和心理反应当然难以预料……

给孩子多一些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点美好吧!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