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做到“三光”,情有独钟话炒饼
2021-05-03 20:59:36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烙饼作为常见的面食是家里经常做来吃的,而炒饼则是对烙饼的深加工,这里说的烙饼是指死面的油盐饼,不是发面饼。既然是对烙饼的深加工,就一定得先有烙饼,才能有炒饼。所以,我每次做烙饼的时候,都特意多和两杯面,多烙两张饼,为的是第二天用剩下的饼做炒饼。

炒饼的做法是将烙饼切成丝,倒进八成熟的猪肉丝炒圆白菜丝(或者叫卷心菜、高丽菜)的锅里再一起翻炒即可。这样的菜肉主食一锅烩,特别适合孩子们上学时带午饭。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家不出门,所以吃的时候,还就着大蒜一起吃,更香更好吃,还完全不用担心吃完了嘴里有蒜味儿。

之所以对炒饼情有独钟,是因为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1989年),我们被要求正式开始工作之前,先下基层锻炼。我当时和另外六位同学一起分配到北京远郊县的延庆县广播局。这里距离市区较远,需在德胜门坐将近两个小时长途汽车。广播局把办公楼里腾出几个房间供我们七个人住,但是,没有食堂,局里的人都住在附近,回家吃午饭,我们七个人的吃饭成了大问题。

幸好旁边有个餐厅,可是,以我们那时每月的工资,餐餐下馆子是个不小的负担。于是,简单实惠价格相对便宜的菜肉面合一的炒饼和包子成了我们每天每餐的选择。时间长了,餐厅的服务员见到我们几个进去,就直接问“吃炒饼还是包子?”

我们上顿下顿,不是包子就是炒饼,不是炒饼就是包子,一连吃了三个多月,居然没吃腻。当我们陆续离开延庆回到北京广播电台各自所属的部门工作后,偶尔见面,总会提起在延庆吃炒饼包子的事,这应该就是这两样美食的魅力吧!可惜,北京电台的食堂里,包子是常见的,却没有过炒饼。

说来炒饼的做法并不难,也是属于家常便饭,可是当时家里却不怎么做炒饼,或许是因为那时虽然有了冰箱,但人们还没有剩饭剩菜的习惯。如果用刚烙好的饼做炒饼,又有点儿可惜,因为刚出锅的饼多好吃呀!而且当时人们也没有随便外出吃饭的习惯。总之,到我1990年出国,一直没机会吃过炒饼。

再吃炒饼是十年以后的事了。1999年,我带着三岁的大女儿从多伦多回到北京,出生在加拿大的大女儿第一次见到北京居民小区外面的路边上有那么多摆摊做小吃卖小吃的,非常新奇,也特别感兴趣,每天都出去看好长时间,其中烙饼最为吸引她。二斤一张的大饼,又香又软,我们买回家,趁热吃一半,另一半就留着第二天做炒饼吃。几年后,带小女儿回北京,她也对烙饼和炒饼一见钟情。

我没有见到加拿大有卖可以做炒饼的烙饼,得自己动手和面烙。要想炒饼好吃,需要先把饼烙好,打好基础,做好第一步。加拿大的面粉面筋大,烙死面饼容易干且硬,用这样的饼做炒饼不易入味,而且因为是烙好以后又搁了一段时间,所以会更硬。后来,我采纳别人的建议,把一半面用滚烫的开水和,烫去面筋,再和另一半用温水和的面混合,这样烙出来的饼果然柔软许多,但就是和面时特别粘手,面盆上也粘的都是面。

最近,小女儿在家做印度Naan饼,我发现她在面和好的时候往里面再加一点儿油。我也用这招儿试了一下,终于做到和面“三光”:面光、手光、盆光。而且烙出的饼不仅更柔软,还更有面香味。用这样的饼做炒饼,当然味道更好。除了油盐饼以外,用烙好的春饼,即荷叶饼炒饼也可以,炒饼用的蔬菜除了圆白菜,还可以加胡萝卜丝添色,或者加豆芽增加清脆的口感。

有一次我把做好的炒饼拍了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出乎意料地引起好几位朋友的共鸣,不仅有现在在北京生活的朋友,还有曾经在北京上过学和工作过的朋友,甚至有一位远在澳大利亚的中文老师,他们都纷纷表示对北京的大烙饼和炒饼印象深刻并且十分喜爱和怀念,期待我们将来有一天在北京相会,一起品尝炒饼。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