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我给全家理了发
2021-05-19 09:10:1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 发自美国波士顿)“公公,你把理发工具带来,我要你给我理发!”听说我和阿婆要跨境去美国波士顿打疫苗第二针,外孙女艾米丽发来了请求,让我“受宠若惊”:早早地把理发工具盒放在赴美的行装里。

我的理发工具盒里,配备齐全,有早年弟弟或妹妹在国内买的专业理发围篷,有最近在亚马孙网购的一套电动理发剪和不同厚度的定发梳,发剪和锯齿剪各一把,还有理发专用毛刷、梳子……

这已经是我家的第三代理发工具了,最早的手动理发推至今还当成文物收藏于多伦多家中。这付国产名牌双箭理发推购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的是给生病住院的父亲理发,也方便了年幼的一双儿女美发。

说起我的“理发手艺”可以追溯到“大跃进”的1958年,我就读初三的“蚌埠二初中”已戴帽子成为“蚌埠五中”。那年“教育革命”,大搞勤工俭学,我报名参加了理发组,跟理发师傅学了几天。学会了使用手动理发推子和老式刮胡刀:从此我明白,用理发推子要大胆——推子不会推到头皮里;用理发推子也要心细——宁可一推子剪少点也不可推出个豁口来,尤其是耳朵那里。

几十年来,在那些特殊的日子里,“理发手艺”都派上了用场,像工作在边陲克拉玛依,或在海外访学——能找到会理的朋友就互理,找不到时就摸索着自己理。自己理时,先用锯齿剪将头发打薄,再用左手“梳”起头发,右手持剪剪去长发,理出的“大背头”发型即使有长短差一点的也不显眼。

移民加拿大后,去公司上班头发不能太马虎,但为了省钱,或去“下城”或请打工的理发师来家,三五块钱也能有个不错的发型。随着多伦多的华人发廊逐渐北移,我和太太也渐渐“奢侈”起来,就近去发廊享受不到十刀的老人理发优惠。

一年多来的疫情,理发可能是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我不得不“重操旧业”:给太太理是必须的,也让太太给我试过,但她顾忌我这个“理发师”太讲究,下手不果断,我便只好又给自己理了。

好在现在有了定发梳插在推子上,技术含量大大减低。先用最短的2mm和4mm的插在电推上解决下面的头发,再用最大的16mm推平了头顶的,然后换上中等的插梳处理“过度地带”,最后我自己夠不到的地方当然还要劳驾太太修整一下。几次下来我的“板寸头”发型就形成了,即便有点“闪失”,出门带上个帽子便可。

四月中来美后,全家每个人至少都接种过一次疫苗,一年多来终于能坐一起聊聊天吃顿团圆饭了。拍完了“劫后重聚”的全家福,艾米丽就迫不及待地要我给她理发,不久她就要飞往亚特兰大返校上暑期的课。

一头乌黑的秀发几乎齐腰,她说头发很重,洗头也不方便。按她的要求,我“大刀阔斧”地几乎剪去了一半,又修整了两侧下垂的鬓发后,她自己梳成了飘逸的“马尾巴”——看上去不能说是丰容盛鬋,起码更显少女气质,她满意地说,轻松多了!


【图:我给外孙女理发】

接着给女儿和女婿剪。女儿上大学前都是我理的发,一直是“运动头”——先把她的头发用锯齿剪削薄,再把头发用梳子挑起来剪短,最后把额头前修成自然的刘海便完事了,当然不是那种一鬏促眉的“一道箍”发型。

几十年后,没想到又能给女儿理发,一种穿越感油然而生,好像又感觉到了她儿时童真的气息……如今女儿长发浓密、乌黑依在,只是平添了几根银丝记录了时光的流逝和IT女士的辛劳。按她的要求,三刀两剪,就定型了齐耳短发,俗称“二道毛子”,自然弯起,也显落落大方,高雅不俗。

女婿的头发天生自然卷起,大大减少了理发的难度。过去我也曾在他头上“小试牛刀”,这次明显感到他的发际线后退了不少,想必能在用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医学图像和反恐检测高科技行业里游刃自如,即便不是殚精竭虑也是要煞费苦心与时俱进的。

至此,这次除了儿子我已给全家每个人都理了发,尽管儿子小时候“头很难剃”我也给他理过不少次。来美工作二十年,他已习惯了每月花二三十美刀去理一次发。疫情中我也不奢望在他“太岁头上动土”,虽知一天他突然开口要我理了,并且是为应对两天后一个重要的视频面试——他申请了一家生化制药大公司的VP职位,面试慎重其事、将由多个VIP参于。

其实,儿子的发型是我最拿手的简单发型——头顶较平,头发短而整齐有层次,顶部与侧面有一棱角。我使出全身解数,“精雕细刻”初步完成后,只按儿子要求修剪了一次就“通过”了:显得精干利索,帅气十足。二天后,带着我理的发型上阵,儿子说他的面试很顺利。

尽管自己理发省钱省时,我们还是期盼着早日能去发廊,享受理发师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有一个舒适的过程和更靓丽的形象,更不要说还惦记着他们的生计了。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