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迪·沃霍尔的世界
2022-02-07 14:21:3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昌昌)我早就从《星星生活》上得知安省美术馆会推出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专题展览,当时就心动了,想要去亲临现场。可到了真正开展以后却发现我总是没有机会,让美术馆之行一拖再拖。

我自我安慰:这个展还没结束,过几天再说吧。眼看结展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又看到别人在社交媒体上发的照片,自己心急火燎的,于是下定决心:我无论如何都得赶在这个展结束之前去一展风采。

我终于订到了票展览结束前第二天的票,奔向了我心心向念的艺术展。长长的队伍在门外早已排起,那里的人群依然汹涌。看来这个展的热度在上展这么久之后依旧不减啊。

在候场的过道上主办方精心挂好了从屋顶上翩翩下垂、带有沃霍尔名言的海报。这像是给接下来的展览内容做了小预告,同时也埋下关于艺术家本人个性的伏笔,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对于安迪·沃霍尔这名字我倒是不陌生。十二年级时我的美术老师专门讲过他。像沃霍尔这般顶流的当代艺术家早已经深入人心和生活了吧。去超市碰到西红柿汤罐头、在家吃香蕉、看到银色的枕头都可以让我想起他。

没错,安哥的作品就是这般洗脑,但又不是现在社会上那种流量明星的低级洗脑,而是一种有参透力的高级洗脑。至于,为什么他的艺术有高级的渗透力,我也琢磨不清楚。所以,我要抓紧这个机会,探个究竟。

虽然是洗脑,可有些时候现代艺术很让人匪夷所思。沃霍尔画、创作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意图?为什么平平无奇的日常小物件在安哥的笔下就变成了轰动世界的艺术珍品了?虽然说以前老师讲过,但我还是有些不清楚。

带着涉猎和好奇的心情,我迈过展厅那道粉红色的门,沿着安迪的作品,穿越时间,找回安迪当年心跳的节奏。

安迪·沃霍尔,美国人,二十世纪初期生于一个斯拉夫移民家庭。他父亲早亡,但他有幸去了艺校。早期的他为许多商业的原因创作了广告和画,可是在为商业圈创作的艺术的人往往不被当成是“真正严肃的”艺术家。所以,之后的沃霍尔开始搞一些“纯艺术”。当中,最著名的一些作品莫过于他那个坎坡贝尔牌西红柿罐头汤。

今天我可算是真正见证了这个作品。一百个Campbell牌的罐头汤整整齐齐地展现在画布上。没有多余的修饰、渲染。朴朴实实的颜色把罐头最本质的模样展现了出来。据说他使用了油墨模板的印制技术来绘制这个作品。这就像是在我们当今社会中的消费者主义,大多数货物都是工厂里用机器、模子批量生产出来的。

为什么选择画罐头汤?因为沃霍尔本人小时候是吃加了盐的西红柿汤长大的。不光沃霍尔本人,其实,一代代工农阶级的穷苦人民都是吃这种罐头长大的。这些密密麻麻的罐头代表了、也批判了二战后由媒体传播的美国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当我们这样大批量的生产一个物品,每一个物品的珍贵性就减少了。穷苦人、普通的劳动阶级只能负担得起批量生产的物品,而富人却可以继续高级订制,寻找属于她们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从宏观上层度上看,普通劳动阶级的人在消费者主义和文化中被论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在某种宏观的程度上她们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而她们这么生产、消费被富人用做了发家致富的棋子。

如今看来,确实是这样,社会在一点一点失去艺术性、独特性。很多建筑开发商为了省钱,就在一个地方大面积的建造长相极其相似的房子。很多公司为了省钱会开发出很多连锁店,所以那些独一无二的、有格调的小店因为经营不下去在一点点消失。

不过,也不能一味的批评消费者主义。辩证的来看,消费者主义确实喂饱了很多人,但是它需要改进,变得更人性化,变得让人能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独特处。

另一类沃霍尔特别出名的作品便是各种人头像。他画过玛丽莲·梦露、“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毛泽东……这类作品,和之前的西红柿罐头一样,都有“重复”这个元素穿梭在其中。光一个玛丽莲·梦露的画像就有好多不同的版本。都是同一个人头像,但是背景颜色和主题人头像颜色略有不同。

这样的作品有一种很草率、很简单的感觉,好像大家都能画出来的样子。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交媒体上人们有时也是这样发图片。长得差不多的自拍用不同的滤镜发出去。这样一来,我终于有理由用不同的滤镜把自己的美拍发好几张。别问,问就是艺术!

不过,这样的人像反复到底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在另一些梦露的画像里,梦露的头像从左到右变得越来越不清晰,有的甚至被黑色的颜料直接盖住了,分不清她的五官。

沃霍尔大概就是在用这些画像来展示出梦露和其他公众人物的一生吧:人物头像和背景的颜色在变换代表她们这些明星需要一辈子不停的包装自己、展现自己新的一面,发展个性与作品 ,好让观众不失去兴趣 — 这也恰好迎合了现代的消费主义,因为人们不断地想要新的东西,而新奇的东西才有好销路。

还有一点就是,这些人头像反反复复的出现在画面上,会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可是,就像我们观赏明星的作品和头像的时候,我们常常把她们的脸、身体、作品当作了一道风景线去观赏,而忽略、或是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她们的性格与灵魂。可是明星们创作总有停止的一天,所以,在色彩渐渐消失的梦露和“猫王”普雷斯利的画像中,画家则是展现了明星们淡出人们视野于媒体的结局。

其实这也和我们普通人的人生一样,我们总是在和她人相遇、淡化出局,然后再相遇、再淡化……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受同一个想法、概念引起共鸣也是很有趣 — 我们不就是通过艺术更加的了解彼此吗?

在其他展出的作品中我很喜欢《漂浮的枕头》。好几个用气球做成的银色枕头在美术馆的一个小隔间中受吹风机的影响,在空中慢慢飘动,很是浪漫。可喜的是这些枕头飘摆的路线完全是自由的,可悲的是它们要永远的飘着,总也找不来一个落脚点。

意外的是沃霍尔还创作过小电影。那些小电影就真让我莫名其妙。当时好像有一个电影就是拍摄人类的睡眠。就是说,咱也不懂那是什么意思,咱就是看看。

这么一圈看下来,我认为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可以成为一个经典因为他有他鲜明的创作风格,并且他把世界的思考和态度灌注在了作品里。

在照相技术普及的现代,人们不再惊叹于文艺复兴时期油画里精致细腻的写生。所以,现代艺术需要的,有些时候,正是那些抽象的,或者半显示半抽象的,仅存在于脑海中的意境。所以对艺术家来说,有自己的风格变得更重要,而且在自己的作品中要有思考,传达思想,不只是照抄临摹来做一张画。

这次观沃霍尔展给我了一个小小的满足,让我终于见到了听闻已久的画家的作品。只是他的作品中还有太多我没明白,我会继续慢慢寻找。但我探索到的,是安迪·沃霍尔的心跳。他的心跳是炙热的、是澎湃的,就如同我们每个人的一样。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