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治愈节日思乡症
2022-02-15 22:21:0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爱米)出国二十多年,也就是近几年,我才开始自制腊八粥,这都拜托微信强大的“乡思”互动功能。今年腊八节的早上,众多微信群都有人发布腊八粥的美图,有自家特产,也有网络图片,自然,还加上祝福新春快乐,阖家团圆健康吉祥之类美好的语句。

无论别人家的粥多么香甜可口,隔着屏幕顶多也就是眼馋,不要说吃不到嘴里,连闻也闻不到。等我意识到腊八节就在当下,也领悟到传承喝腊八粥民俗的必要性时,不仅已过了吃早饭的时辰,而且午饭的食材也已准备好,鱼肉鸡腿蔬菜处理完毕清洗干净,只等下锅蒸煮爆炒。

灵机一动,晚饭就喝腊八粥吧,把家中可以熬粥的食材搜索出来:先用清水泡上红豆、西米和糯米,算上水,四宝。再抓一大把红衣花生米,剥了一把葵瓜籽仁,六六大顺。削一颗大红薯,切碎放入锅内。点火煮开。离八宝还有一步之遥,取十六颗蜜枣,十二颗红枣,再加上黑芝麻糊,十全十美。

忽然发现中午煮的鸡蛋还没动窝,每人碗里放一枚剥了壳的鸡蛋,碾碎,将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倒入碗中,温润香甜的腊八粥暖心养胃,甜食容易使人产生蜜一样的情绪,幸福的滋味大概也不过如此?

2月14日,北美尚沉静在情人节祝福的欢乐气氛里,中国的元宵节已经热情似火地爆棚。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在海外漂泊已久,我对春节不再有过多的期盼,因为春节最重要的核心元素“阖家团圆”,在异国他乡难以实现,其它形式上的欢庆节目和盛宴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也架不住媒体和微信群朋友圈的轮番轰炸刻意渲染,无论如何,中国的传统佳节,总得以某种方式表示庆贺。

出国前,我很少用心炮制饭菜,虽然上小学的时候,就学会煮饭烧汤,但对烧饭做菜没有什么兴趣。出国后,先是按照菜谱炒菜,后又向制做面食的达人学习请教,好歹做出的饭菜可以偶尔获得家人的称赞。

再以后,本着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中西合璧的原则,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虽不尽如人意,失败伴着成功,手艺无多少长进,有时却收获意想不到的乐趣。

元宵节早上,看着满屏闪烁的祝福图片和话语,于虚拟处显现几分真实的色彩,“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买来的元宵在年初就被消化了,家中尚有一包开了封的糯米粉,就用它来自制简易版“元宵”。一锅清水煮圆滚滚白花花的元宵,是不是太乏味,也缺乏仪式感?

为了衬托出“元宵”的洁白高贵,我煞费苦心地添加辅助食材:红豆、花生、蜜枣、瓜子、粉红西米、燕麦片,加上元宵,七样食材,把水也算在内,变成八宝粥了。只见锅里稠糊状的红粥,上面漂浮着雪白的元宵,可算给喜庆的春节画上一个圆满温馨的符号。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我对此深怀敬意,虽只能偶尔惊鸿一瞥,却也颇受裨益,寄希望以后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不断学习,学以致用,即使不能完全领悟其真谛,多少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