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练习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2022-04-27 10:30:2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郝伟)《弟子规》里有这样一段:“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三者缺一不可。诵读就是通过眼看、口读、心想,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学习方式。

诵读是指朗诵和朗读,其中“朗”就是响亮的声音。朗诵和朗读虽然有区别,但都是以书面文字为依据和表达内容,以有声语言为表达手段,都要求字音正确、语句流畅,语调语气和谐,并做到表情达意。

中国古时候的私塾先生都是十分注重诵读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是对诵读的评价,也特别形象地概括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记得我读小学和中学时,每天都有早读课。读语文课文或者读英语,一天的学习生活就是从朗朗的读书声开始。

诵读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诵读过程中,由于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给学习者留下“声音映像”,当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时,熟悉的语言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流出来。

这让我联想到近几年流行的一种说法 –“肌肉记忆”,或者叫“小脑记忆”、“程序性记忆”,意思是说人体的肌肉具有记忆功能,同一个动作重复多次以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人体肌肉获得记忆的速度虽然十分缓慢,可一旦获得,遗忘的速度也是十分缓慢的。

口腔肌肉运动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诵读是产生“口腔肌肉记忆”的重要手段,口腔和喉部运动所产生的肌肉记忆,帮助我们以准确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掌握规范且标准的语音。

我们都知道写文章时要尽量避免错别字,其实,讲话也同样要尽量避免发错音,它们都是一个人语言文字修养的体现。更何况当今电子时代,我们很少用手拿笔写文字,而是以电子设备代替。

汉语拼音输入法是用电子设备写汉字时普遍使用的,特别是对海外学中文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一旦语音出现偏差,就会造成无法输入正确的拼音,最终难以获得正确的汉字。

比如前后鼻音混淆, 把“因为”变成“应为”。平翘舌不分,“老师说”成了“老思索”,要是“n”“l”再分不清,就又成了“脑思索”,等等。

由于读音不准,造成拼音输入错误,使得所写的文章错别字连篇,完全不能准确地表达想要传达的意思。而经常诵读,就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发音。

此外,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背诵的古诗词,现在还能脱口而出。其实这也是反复诵读,使口腔肌肉的一连串动作保持牢固记忆的缘故。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的确,我们在诵读时,不仅要眼看、口读、心想,还有耳听。人体多个感官的参与,使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增强记忆,并更好地领悟文字所表达的音韵美。

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龟兔赛跑》这篇课文时,反复朗读全篇,仔细体会遥遥领先的小兔子“回头看不见乌龟,它很得意”时的感受。最后,通过观察学生朗读时的语气和神态,即可得知他们真正理解“得意”是怎样一种心情。

所以说,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对巩固字词、提高表达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反复诵读中,一遍遍领略作品的文法,优美的意境,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理解言外之意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陶冶情操,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比如我最近和高年级学生一起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百草园的那段描述,形象具体,出神入化,令学生们惊叹不已,领悟到中华语言文字的精美。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是说语感的重要性。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在不同的语境里语气、重音和语音的细微变化,找准停连、轻声、儿化音,还有把字句,等等,都是对一个人语言感悟能力的训练,进而形成正确的语感。

作为海外中文老师和学生家长,不仅要认识到诵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多给学生创造练习机会和展示的平台。还要以身作则,规范语音,给学生营造好的语言环境。并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精心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把传授知识与训练语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说入耳的话,写上口的文章,准确地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