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往事立残阳”之密苏里的迈克菲森教授
2023-05-09 00:00:2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美国大学里的专业设置较宽,无线电和自动化等都含在电气工程系EE里,俗称Double E。我所在的密苏里大学里,有一位慈祥的老教授George McPherson Jr. 年纪比我们的父辈小不了多少,不仅与我交往密切,还为当时罗拉所有的中国留学人员所熟悉和爱戴,我们亲热地称他“教授”。


【图:迈克菲森教授】

从祭奠网上查到,他也于2017年去世,享年96岁。他姐姐康妮(Constance Elizabeth McPherson)也先于他去世。

迈克菲森教授生于纽约州,上世纪四十年代,先后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还有该校的教育学士学位。曾在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担任过一段时间的项目工程师,随后,他开始了长达32年卓越的工程领域的教学生涯。他先是在肯塔基大学,然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最后在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现为密苏里科技大学)。

由于辗转多地,讲话又慢条斯理的,他的英语很好懂,大家都喜欢和他聊天。我到罗拉不久的1985年,他刚好以“荣誉教授”(Professor Emeritus)身份退休。

他仅和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姐姐康妮住在一起。逢年过节就开着一辆大车,一趟又一趟地把所有中国学生学者接去他们家去做客。看到两个老人一下子要招待这么多和他们“无关”的人,真觉得过意不去,也有些不可理解。

每次在他家会餐,他们准备了很多西餐食品,此外还买了许多中国人吃的食材,要我们在他家包饺子、烧中国菜。我在美国的第一个圣诞节就是在他们家过的。


【图:教授(前中)席地而坐,后排左一为康妮,后排右四为笔者】

当时我们都是来美国不久,打着领带,想正儿八经地照几张像寄回国内。虽知照合影的时候,年迈的迈克菲森非要坐在地上不可——我们这些人不知所措,在国内习惯了合影时论资排辈就坐。

我到美国后一年,迈克菲森教授退休了。在我们的鼓动和精心策划之下,他到中国去旅游了一趟。回来后,特地把大家请到家里开Party,放映他拍的幻灯片,津津乐道、兴味盎然地介绍中国之行。

他对所之处如数家珍,尤其是谈到在南京,一位女士,是时在罗拉某访问学者的太太,陪同他出行时,是如何把他推上了拥挤的公车——言语中毫无揶揄,只当旅游见闻。

我即将回国之时,听说我太太来美国稍住,他便特地带我们俩去一家电子公司参观,又请我们去餐馆品尝一些特色美食,如帝王蟹,现在看起来没有什么,当时可是我们在美国第一次进高档西餐厅。

那年美国国庆,老教授开着自己的一辆大Van去把没有车的中国学者接到他家里。我在那段时间临时租了一辆车,想到他们二位老人要招待我们这么多人实在不容易,就提前带太太去他家帮帮忙。

到达后,看到他们已准备了丰盛的西餐和包饺子的食材。太太看头发花白的康妮忙个不停,也在一旁找活干,虽然他们不能完全用语言沟通,也能心有灵犀地配合默契。

我们帮忙把餐桌抬到院子里摆上餐具,等大队人马都来到了,又一起包了饺子,大家在庭院中吃了一顿中西结合的晚餐。

晚餐后帮忙收拾完了,康妮带我们去参观了他们的家。来到楼上一间房,墙上挂着一些照片,康妮介绍说是他们的父母。他们姐弟二人都没有成家,现在住的就是父母留下来的的老房子。

康妮是一个音乐老师,也在家里教一些孩子弹钢琴,迈克菲森是大学教授,二个人都有很不错的收入,他们的钱大部分都用作了慈善事业。美国盛传一句话:宗教是公民道德的孵化器,教会是公民道德的养成所。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基督教伦理道德在美国社会起到的作用。


【图:非裔青年与教授合影,右为笔者】

他们家墙上还有一张非裔小男孩的照片,康妮介绍说是一个从古巴来的难民,他们抚养了这个孩子,曾经住在他们家里。我想起了我第一次来他们家时,曾见到一位非裔青年,并和他一起与迈克菲森教授合影(见照片)。他们以真情实意演绎了基督教“爱人如己”的真谛——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影响着中国留学者的价值观。

美餐后,在他们家后院银子般的月光星幕下玩起了烟花,我们无拘无束地欢笑着,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日,仿佛回到了童年……

近日太太深情地说:迈克菲森教授这些美国老人那么热情的帮助过我们,九十年代初我们第二次来美国的时候他们都还健在,那个时候我们为生活奔波劳累,没有条件去看望他们,遗憾的是他们现在都已离世,我们只能隔空缅怀了。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