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在加拿大如何看医生
2015-01-05 10:08:1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移民来加国,日常生活中有两件事很重要,应尽量优先落实搞掂:一是寻到一位妙手郎中作为家庭医生,病来时可以依靠;二是觅得一位巧手师傅可以诚信修车,待座驾出状况时能够解忧。前一项虽说系“免费”提供,但若庸医误事后后果可怕,性命攸关马虎不得;后一项要自掏腰包,倘若花了银两却未得良果,甚被宰骗,也很头痛恼恨。

从杏林中过来的我,对于前者体验较深,也清楚大洋两岸卫生体制的不同,就唠唠在加拿大寻医问病的事吧。

先说说西医系统。加国的健保结构以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为初级筛网,有病都要先访他。一位大夫约管理数百到两千个患者不等,可应付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的常见病,在不得其解时才转专科进一步确诊。见医要电话预约,几天至一周的恭候不等,依病情缓急而定,所以轻恙届时就自愈了。重的则要径自或叫救护车去急症室(不能自去看医院各专科的),在那捱上几个时辰,被断为非急危者,还是被打发回家医那儿复诊,等于白折腾了一趟。

选个家庭医生并非易事,医师短缺,鲜见愿意接收新病人的。那为什么不多培养些医学生来满足市场需求呢?原来这边的策略是,专业组织“医学会”决定着每年各医校的招生数,视该年度退休及外流的大夫之比例来定夺,校方不能乱扩招,这可保证毕业生们有职位、且收入居高不下。

最好的办法,是从亲友口中得些线索来找大夫。而在中国大陆,瞧病都是直奔医院,医院越大名医越多,又设“明码服务”布告栏,各位大夫的玉照、职称、挂号费等级别分明列于其上,患者可自行指名挂号求治。即使千里寻医人地两生,也能据此就诊再世的华佗。当然要是内部有知情的熟人中介,尚能找到更靠谱的真才实学家,而不是论文多却不会看病的徒有虚名者,这样的话即便是送礼塞红包也“物有所值”。但此路在枫叶国却是不通,国情医风倒是洋域的这般为好。

若没人推荐的话,就得通过省医师学会网站查询列位医家的信息,例如常用的www.cpso.on.ca和www.ontariodoctordirectory.ca等。不过其上只能够阅及有接受无空缺,学历资格、外语特长等“硬件”,而不能了解其敬业为人、实际经验等“软件”。假若能如此随机地碰上了“又红又专”的医生,不啻是一大幸事。

到了如期赴约就医时,病人会发现不少的诊所立有规矩:一次诊视只能瞧一种主要的病症,据说因病患太多、不得不限制每位的时间。譬如感冒发烧,本次就只对付这一主诉,欲同时再看失眠、脱发,或肾结石、月经不调等,大夫便不接招后者;要你再去预约、日后来瞧这些诉求。有诊所干脆打印出这行规张贴于墙,让病人自清自律,省得大夫、护士费口舌解释了。

对此举策,反映两极,有人认为,其实病家所云的“不同”事项与征象,说不定系同一主诉的疾患在多个系统部位的反映,忽略分割之会影响到确诊的客观性,似有不妥。有人揣测,这许是在变相的“创收”,毕竟患者每来造访一遭,政府健保部门就要多支付一回;将一揽子能办的事分次弄来,医家可以多挣些个。究竟个中的原委真正是何,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在医所候诊的耗时不一样,至少要半个钟到一个时辰。所以每次赴会时都要准备耐心,带上书籍报刊等消磨度时。往往是捱了半天,进去瞧时几分钟便完事了,每觉得潦草轻率,未免一丝失落。这可释为行家里手见多识广、一针见血;抑或图快省,流水作业,以至于多,莫衷一是。这些年来我既听说过夸赞“艺高胆大老练”,又闻及过抱怨草率漏诊贻误疗机的,就凭病人的运气遇上了哪类医者了。

然以个人的经历与道听,我还知道个别的医所是刻意重叠预约的,也就是说故意同一时间订两位病人,以图即便一个因故取消,另个仍可充填此位,不致少了病员人头损失进项。缘此,当无人缺席时便形成了超额壅塞的场面,结局自是病家苦等,且都还以为是前面的案例棘手难缠而耽延了。无论如何这两种原因皆释疑了为何每回等医的人满为患、从未有过提前或准时看上的。“时间就是金钱”这话在诊室对大夫来说一点不差,但对病人而言却分文不值。谁叫你长病去那儿呢?最好还是别有恙,健康让人少很多麻烦。

再侃侃中医体系。生活在多伦多的华人十分有幸,从不匮乏祖国医道的料理,这在全世界海外华人圈子里也算得天独厚。而那些信中医的西人自亦跟着沾光,医福不浅,同样得享华医精髓照顾。过去长期以来,大多地区有规模的中医团体多达四五个,涵盖了针灸、草药、火罐、推拿等,门类齐全,光这些会员总数就有四五千之众,这尚未包括那些未录在册、隐居深巷的民间密医。

这些华裔大夫中,有科班毕业的中医郎,有“西学中”的西医师,也有各行当半路出家改学的,还有杏林祖传世家与自学成才的,不一而足。另外尚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医护人员、物理治疗、按摩、整骨师等,亦通过进修中医而兼职执业,可谓土洋结合、阵容庞大,铸成了域外最大的国医市场。只是看中医是健保体系不报销的,病人需自付诊金药费;医馆也自负盈亏、自生自灭,适者生存。故而真人圣手的名气远扬,不缺客源;滥竽充数的没回头客,自砸招牌,少人再问津不说,出点啥事常坏了祖医声誉的一锅汤。

由于外籍医学背景的郎中和洋中医的水准参差不齐,难以把握、确保其医疗品质,所以省府立意设法监管,一如管理牙医等自费诊疗的组织那样。在经历了漫长的风雨研磨,好歹在众说纷纭中于去年四月催生了新法:原先所有专业协会的成员皆要到新成立的中医管理局登记,考两个试及格后方能合法开业。如今九个月过去了,据说已有近两千人领取了正式执照,尽管反对声仍未熄,似大势所趋已难翻盘。因而民众在寻觅中医时,可上网www.ctcmpao.on.ca甄别,或从广告中择选,这对有私人健康保险的客户尤为重要。

找一位好医生的捷径仍是经介绍或口碑。然即便如此,仍保不齐医好了“此”就必治愈“彼”,故切勿相信那“包治百病”者。如此的“步前人后尘”去试,总比“摸着石头过河”多几分“中标”的胜算,起码业者的德行操行与技术经过故友的体验而有些保障,因为国医历来强调“仁心仁术”与“医缘”。这能减少乱投医所致的钱财与希望屡屡俱失的机率,避免心理受挫加增原罹患的痛楚,但愿能从心找到一位良医。

倘若需用中药,“是药三分毒”,再加今日“钱”字挂帅,药材质量堪忧,更得小心。看得医生不错,药不给力也白搭。至于那药材药行的选择,则又是另个复杂的话题了。

新年特刊珍藏版目录:回首2014与星星相伴的日子(附链接)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