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移民岁月 从母担忧到儿牵挂
2015-12-29 23:36:1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儿行千里母担忧”,因为我是家里年龄最小的一个,所以,当哥哥姐姐长大需要离家上学住校时,尤其是在我刚上初中的那一年暑假,哥哥成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之一,在那个我们对国外的生活和学习几乎一无所知,也无从知晓,交通和通讯更是远不及当今的年月,远渡重洋,父母对子女的担忧与牵挂,我是耳闻目睹的。

在哥哥准备出国的半年多时间里,父母千方百计地四处打听出国所需物品,常常夜以继日地为哥哥打点行装。

那时的出国人员,和国内亲人的联系方式只有往返耗时一个月的航空通信,哥哥的每次来信,父母都反复阅读,好像要透过纸上的每一个文字看到现实中的人和事。父母写给哥哥的回信,每次都是各自分别写下他们不同的叮咛和嘱咐,字迹都十分小,密密麻麻,写得满满的,以免避免信件超重。如果回信不及时,便会出现各种猜测,直到某一天邮递员送来那个带着花边的航空信封。

十多年以后,当我也走出国门的时候,虽然那时已经可以通电话,但面对昂贵的话费,使得我们仍然以写信为主。因为我是自费留学,父母对我的担忧又多了一层。每次看着他们在信上写的凭借他们对国外生活的想象而生的千叮咛万嘱咐,当年我在家里看着父母给哥哥写信并盼着他回信的样子一遍又一遍地闪现着,促使自己赶紧回信,哪怕只言片语,相信也是对他们很好的慰藉。

我永远也忘不了1992年我第一次回国探亲,在返回英国继续读书时,因乘坐的俄罗斯航班对行李重量的限制十分严格,家里当时又没有秤,母亲为了避免我在机场出现麻烦,临时买来一个小弹簧秤,不厌其烦地用它一样样地称出我所带物品的重量。在机场等候办理手续时,母亲拿出从家出发时特意带上的针线,把我穿在身上的一件新买的外套的每一个扣子逐一加固,父亲当时还为此拍照留念。

很多年以后,当我的孩子在中文学校里学习唐诗《游子吟》时,我拿出相册,和她们一起看照片,重温当年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需再做解释,孩子们便已经理解了诗的含义。这也让我们都体会到,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只要有父母在,我们便多少还能保留些孩子气,有父母在的人,心里总是安定的。

我刚出国的时候,父母的身体还十分硬朗,母亲还没退休。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父母都已步入耄耋之年,疾病缠身,虽然思维依旧清晰敏捷,但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腿脚也不那么灵便,到了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了。

可是,他们凡事仍然替子女考虑,不想耽误我们的工作以及影响小家庭的日常生活,于是,他们凡事依旧亲力亲为,买菜做饭,挂号看病。作为子女,哥哥尽量安排经常回国,和父母住在一起,忙前忙后,排忧解难。姐姐一家和父母同住一座城市,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带上所需物品前去探望,并帮助做家务,悉心照料。我也随时通过电话微信帮母亲在家居生活方面出主意想办法,和父亲一起探讨养生健身,再利用零星的假期回去看看。

身边这些远行的游子,他们或者把国内父母接来团聚,或者利用假期回国陪几天父母。我们都很为自己不能时时伴在父母身边,特别是当他们需要的时候,无法及时赶到而深感不安和愧疚。还有的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对父母的牵挂比我们更多,还要为如何安排好父母的老年生活苦思冥想。难怪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年轻时的踌躇满志,换来的是今天的子欲养却难以效力的煎熬。

如今,我们自己的孩子也长大了,也到了外出求学或者工作的年龄,对子女的担忧和期盼子女归来的心情,有了切身的体会。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理解父母的苦口婆心,而且无论在哪里,相信他们心里也都有着对父母应有的牵挂。

和姐姐聊起这些,她说你们这是 “距母千里儿牵挂”呀。于是,我就有了这样一篇文章。在提倡正能量及营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把这句话作为“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下一句不是更好吗?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