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共同的医话填补代沟
2015-12-30 00:49:4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前不久,女儿写的杂文登上了加拿大的《医学邮报》(The Medical Post),后者相当于国内的《健康报》之类国家级卫生界大报。她着文描述了自己学医的简约历程,尤着重于与父母关系的影响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移二代”投身杏林的心声初啼。

此文最初是医学院教授让每位新鲜人写的个人入行心路简介,女儿的这篇获得了嘉许赞赏,于是试着投稿到主流报章,以期教更多的人了解华裔移民及其子女的经历与故事。不料很快就被选取录用了,并且配以紧贴文字内容的唯妙插画,图文并茂,增色不少,不失为移民融入本地社会主流文化的小小见证。内子将它翻译出来,现附载如下。

父亲是个少言寡语的人[我也很像他],善于藉着笔墨书写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而不是如簧口舌。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文革中沦为“臭老九”的子女,在当时社会上所遭受的羞辱让他变成了这个样子。

在成为了一名医生后的第十个年头,他离开了中国,先后作为博士后在德、英、美等几个国家工作过。这些年间我全家就跟着他辗转流离,父母亲需要面对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也时有担心若不能在域外久居而被迫返回故国。他们始终是低调做人、勤奋做工,一直到移民定居了加拿大,父亲开设了自己的诊所,母亲在国家血液服务中心上班,我们家才算安定下来。

我和弟弟从小就被家教的不惹麻烦、埋头学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俩开始与爹娘出现了意识认知上的差别与代沟。其实我是很想与恩亲深入沟通的,尤其爸爸被他的患者所爱戴,又是个多产的作者,系我心中长期以来的表率偶像。多少次在饭桌上,我饥渴地听着他讲述如何诊治,遗憾的是自己弗能掺言分享,久之我们的谈论渐渐地变得有些困难了。

我仰慕父亲渊博的知识和细心顾及他人的品格。双亲自然亦了了解自己女儿的资质与趣向,他们建议和鼓励我将来走医学道路。我却有点胆怯,生怕自个考不进去,临门一脚时竟自作主张报考滑铁卢大学工程系。奇怪的是父母并没反对,尊重我的选择。结果开课后我发现自己学的蛮辛苦,后来竟兴趣全无,分数直线下降,以至于不得不转回多伦多大学变成半读生、搬回了家来。

虽然我没听从父母的忠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但是二老从没给我脸子看、怒形于色。我当然深知他们内心的那种失望,这令我非常沮丧难过。更加痛苦的是,每天我都要面对着堂萱,又不晓得该如何言语表达自个的愧疚——没有珍惜他们提供的大好机会。

一年后,19岁的我重新审视自己,规划了新的人生蓝图:当大夫是我的夙愿,要圆此梦!我转系到了多大的生命科学部,扬帆再起航。显然,我喜欢学这些个科目,书念得带劲,考分也高上。我课余还在辅导低年级生的俱乐部里担任副部长一职,尽己力去帮助别人。随着信心的不断加添,我决定报考医学院,最终如愿以偿,被录取了!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天,我整个身心灵顿感轻松,个人的生命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再次离开家,去了西安大略医学院后,我通过电话跟父母保持着远距离隔空交流。始料不及是,这倒使我们花上了时间真正得以心灵沟通。记得在我的血液病学考试的前夕,在通话中我与爸爸讨论白血病的化疗措施等,我吃惊地大笑道:真不敢相信30年了你竟仍清晰地记着这些个医识的细节。父亲却谦虚地说:这只不过是因为多年来治疗方案仍基本沿用而已。那一夜,横隔在俺父女间的“墙”轰然倒塌了,医学的话题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语言,使两代人的话题内容倏地宽广融洽了起来。

家父在我考上了医校后,也没咋地笑逐颜开,还是一如既往的沉默少言。但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我瞧见了坐席中爸妈那神采奕奕、眸瞳放光的面容,才是他们真情的流露;我瞬时也感悟出:身为第一代移民的他们支持我学医,并非是想让孩子去实现父辈一己的事业梦想,引以为荣或聊以慰藉,而是知子莫如父母,他们明悉儿女的心思超过了孩子的自知。

医学能叫人获得照料和疗治病人的能力,这是我一直理想要得到的。我常常在想,学医改写了自己的人生,海般浩瀚的杏林知识、大量长期的临床实践,家人一样的医患关系,变化万千。然而这之中给我的最大收益却是,它成为了一座桥梁,架在我与父母间文化和辈代隔阂的鸿沟上,壑堑变通途。

现在,该是我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的时候了。

身为文中的主角之一,我阅罢感触不已。这是自从升任了爷娘以后,头一回窥知自己在儿女心目中的样子,得晓对其成长过程的潜移默化影响。还好,不算负面;也断未料到在她感来,共同的医话弥平了些代沟,令孩子兴奋,俺自心满意足。代沟,无代不在,中外皆然,此乃天经地义,特别于今、移民家庭为烈。它并不可怕,正缘于此社会才朝前变更衍化,关键的是身处一家之中的老少两辈如何去缩小填补它,以便和谐理解、相安无事。

又忆往事,也颇慨喟:自己在她这年纪学历时,顶多就是在市级报刊上发表过“豆腐干”,那就已经觉得了不起啦。如今小囡胜出我无商量,平素也没见她舞文弄墨的,俺意外欣慰。华夏古来医文不分家,“文是基础医是楼”,我就藉着这篇付梓的小文鼓励女儿,将来在悬壶济世以后,亦医亦文,能够更多的造福于社会。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