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瑞士旅行的别样风味
2012-12-31 12:51:51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黄启樟)退休前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每年数度前往瑞士,在离开苏黎世一小时火车旅程的Zug小住数天。工余也曾抽空到Solothurn附近的Deitingen,探访一个由越南来的远亲家庭。虽然每次都是来去匆匆的,但总算对这个国家有点认识。

由于很喜欢瑞士的湖光山色和原野风味,退休后也曾作故地重游数回,还得到亲戚一家的热情款待,感到宾至如归。今年的五月底又重临Solothurn和Deitingen作客,畅游一番。

瑞士的农村风味

瑞士虽以农立国,但经过了数百年之变迁,早已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它的钟表业、化工、制药、机器设计和生产,闻名遐迩。难得的是,在经过工业极度发展之后,农、畜业仍然有它们生存的空间,并受到政府的保护。

抵步那天,亲戚驱车到苏黎世机场迎接我们。当他们的小汽车开至Deitingen时,一阵阵之牛粪味迎风吹来,精神为之一振,立刻感到有一种重投大自然的喜悦。

Deitingen是个民风朴素的小乡村,人口不足二千。一片绿油油的麦田,离开麦熟收割之期仍有几个月。疏疏落落的民居,整洁优雅;屋前屋后都栽满了花。村民当中仍有不少人务农维生,饲养了很多乳牛作为副业。据说这些都是赔本的生意,要依赖政府的补贴才可维持下去,他们却乐此不疲。

我们来到Deitingen的那天遇着天气良好,大大小小的花牛可自由自在地在空旷的草地上吃草。听说在下雨天时,农人都把牛只关进牛棚里;在冬天的几个月里,牛儿都留在室内吃干草。养牛的好处有很多:每天可喝新鲜的牛奶,不怕把防腐剂吃进肚内去;喝不完的牛奶又可用来制乳酪,或卖到市场去。

Deitingen村从第一次见面到如今,相隔了不下二十年,仍保留着那个可爱的老模样,使我感到一见如故。反观香港的新界和沿着广深铁路两旁的农村,在工业迅速发展之下变得面目全非。我的亲戚一下子便在Deitingen这个地方居住了三十多年,在同一家工厂服务直至退休为止。瑞士人一般都很保守,不喜欢与外界接触,自成一体。在这个国家长住的人都会受到这种倾向的感染。他们支持国家保持中立,不参加欧盟,不加入欧罗区,只使用自己的货币,直至2002年才成为联合国之会员。从动荡不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看来,瑞士所选择要走的路是正确的。

吃苦也值得

在瑞士Deitingen居住的亲戚今年已经七十多岁,和妻子过着优悠自在的退休生活。

在三十一年前,他们得到联合国的协助,从印尼的越南难民营扶老携幼来到人地生疏的瑞士定居,漫长的全新的人生旅程也是从那天开始的。

离开印尼之前,他们只接受了一些基本的德语训练,实在不敷应用。来到瑞士之后,既看不懂也讲不好当地的语言,沟通成为最大的障碍。由于空手而来,很快便要为生计着急。幸好,他有操作机器的经验,很快便觅得一份机器操作员的工作。妻子有缝纫的经验,也很快被一家制衣厂雇用。对低微工资全不计较,能解决燃眉之急便可。从那天开始,丈夫在那家机构服务至退休;妻子则由成衣厂转到另一家公司,也一直干到退休为止。夫妇俩克勤克俭持家:除了把四个子女养育成才之外,还须照顾一个年老的母亲,生活的重担不言而喻。

他们抵达瑞士时正逢冬季。自从职业有着落之后,每朝天还未亮,夫妇俩便得冒着寒风出门上班,纵使外面下着大雪也不能例外,因为缺值会影响收入。对于在越南出生和习惯了整年总是夏季的人来说,瑞士的严冬毕竟是十分难受的。当他们想起过往的美好日子,不禁悲从中来。环境的转变并没有把他们的意志斗跨:每天按时上班、下班,还极力争取加班以增加收入。一直无怨无悔地工作,把根基从零开始建立起来。

Deitingen是个半农半工的社会,人口不足二千,民情淳朴。我的亲戚是唯一的中国人家庭,不但没有受到村民的歧视,还处处得到关切。这些人间温暖减轻了不少他们挥之不去的思乡愁绪,使日子容易过去。其实中西之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瑞士人吃的是面包,中国人以米为主要食粮;他们饮咖啡,我们喝茶;他们爱宁静,我们喜欢热闹;他们办事认真,我们办事得过且过……这些分别处处存在,不胜枚举,需要时间去适应。

来到瑞士最初的几年,他们特别容易思乡,回味过往的生活。从Deitingen要开车到法国边境的Basel才可买到合符东方口味的食物,一来一回往往会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为了可吃到一些合口味的蔬菜,他付出每年只需20瑞士法郎的租金,向村公所租用了一小片土地,开辟成为菜园,种了一些中国常见的蔬菜。这个菜园一直保留到今天,种菜成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乐此不疲。

瑞士政府对移民有严格的限制:刻意把同文同种的族裔分隔开来,使他们容易融入主流社会;未归化瑞士籍的移民不可随意搬迁,必须在同一地方连续居住超过十年才合符资格申请入籍。他对这个规定全无怨言,因为实在太喜欢这个地方了,并打算永久以此为家。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三十一年便过去了。我的亲戚早已在Deitingen置业,过着舒适的退休生活:含饴弄孙,栽花养草,上网聊天,观赏剧集……乐在其中。儿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数种语言,有稳定的职业,早已建立起自己的家庭。他夫妇俩目睹这些苦尽甘来的改变,感觉以往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老作家和他的女儿

由亲戚介绍,有幸认识了瑞士名作家Gerhard Meier(1917-2008)的女儿露芙(Ruth Scheidegger-Meier)女士,并获邀请到她府上吃了一顿丰富的午餐,观赏她珍贵的艺术收藏品,聆听她诉说一些涓涓流水般的人生经历。

露芙说:她父亲在年轻时便喜欢写作,并梦想成为作家。但为了一家的生计一直都忙于工作,把这个梦想推迟到五十岁之后才付之行动。母亲为了使父亲可以专心写作,从那天开始便担负起了一家生活的重任。Gerhard Meier天才横溢,佳作源源不绝,写作生涯一直继续至2008年去世为止,一共是四十一年。我比他父亲晚了十年才开始执笔写些杂文,但不怀任何大志。露芙听后鼓励了我一番,说有志者事竟成,并把父亲一大堆著作从书架上拿下来,将其中一部名作”Isle of the dead”的英文译本送了给我作为留念。

露芙和父亲一样地拥有丰富的创作力,是瑞士著名的布装娃娃制作人。人物造形变化多端,手工精细,颜色突出,没有一件相同。每件作品由设计至完工为止需要花上150小时,慢工出细活,她一生只做了320件,始终都是供不应求的。退休后只留下十件作为私人的藏品。

露芙除了制作布装娃娃出名之外,她把无数具有收藏价值的纱织品赠送给彼得堡的一家博物馆而成为一个极受欢迎的人物。她精力充沛,早已超越古稀之年仍周游列国,每年必到俄罗斯两次去介绍那些藏品。

露芙懂得追求生活品味,善于下厨,能烹调出各种佳肴美食。她也喜欢收藏艺术品,藏画无数,包括瑞士名画家Albert Anker之遗作,使我大饱眼福。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