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滑铁卢的曼诺风情
2014-01-02 14:00:22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前些天我们会话组的义工Don开车带着我们环绕滑铁卢(Waterloo)走访了一趟,让我们对滑铁卢周边的风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Don把此行命名为Mennonite Countryside Tour(曼诺乡村之旅),因为滑铁卢周边住着大量曼诺人,他们大约三百多年前因宗教矛盾离开德国、荷兰来到美洲,南北战争时为避战乱又迁移到加拿大,滑铁卢及周边地区成了他们人数最多的定居地。由于种种原因,在当今21世纪的世界上,曼诺人的确是个异类,人们对曼诺人的生活方式感到惊讶,希望多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

我们先到滑铁卢市北的St. Jacobs镇看看。这个小镇以德裔清教徒族群创始人Jacob Amman命名,一千多居民基本都为清教徒,现在已成为颇有特色的旅游点。雕花的铁椅,电杆上花篮,琳琅满目的礼品店,德式的啤酒屋,手工编制的扫帚和农具,墙上曼诺特色的风情画,处处显出当地与众不同的古老氛围,使人仿佛感觉回到18世纪的欧洲。

这里的农贸市场颇有特色,每周四、周六曼诺人都来赶集,室内室外、楼上楼下有6百多个摊位。四乡的曼诺人运来他们生产的蔬菜、水果、种类繁多的德式香肠、各种瓶装的蜂蜜和枫糖浆,市民们都很愿意采购他们的新鲜产品。我们住在滑铁卢,得地理之利,常常光顾此地。

邻近的一些村落都很小,安安静静,人口大约只有3、5百人左右,随处可见曼诺人白墙绿瓦的住房。他们的祖先大约在1800年前后来到这里,他们坚持住在农村,以保持内部的紧密关系,不想让下一代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

几百年来曼诺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在他们自己的村子坚持古老的宗教信念,过着自给自足、宁静的,与世隔绝的,一成不变的,简单的农牧生活,他们拒绝现代的生活方式,在很多方面,显得与众不同。

人们从衣着上一眼即可分辨出他们是曼诺人,因为他们是严格按照圣经指导来生活,不穿现代服装。他们自己织布,自己缝制衣服,穿着清一色的同样服装,无论男女都是一身黑,使人想起西方人讽刺中国文革时期的一片“蓝蚂蚁”。

他们男人戴着黑帽,穿深色裤子。女人穿一色旧式长裙,都是一样的发式,都在头后挽一个髻,然后再用一个白色或黑色的头巾包着这个髻,也有人戴一种把头部三面包起来的帽子。冬天男女都穿黑披风,把全身包起来。男人们在下巴上留着大胡子,刮去唇上小胡子。女人们不使用任何的装饰品和化妆品,永远是素面朝天。女孩到14岁就要脱了童装,穿上披肩和过膝围裙,和大家一样地着装,
就连儿童洋娃娃玩具,都是穿着一个样式。

汽车和他们无缘,他们用纯黑色的马车代步,因此滑铁卢市郊的柏油路两边都有近两米的砂石路,那是曼诺人的马车专用线。砂石路上有时能见到稀稀拉拉的马粪冒着热气,路面也不很平整。坐马车的人坐在全封闭的车厢里,旁人难识他们的庐山真面目。滑铁卢市郊的公路上因此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小轿车、大卡车风驰电掣的洪流中,他们玲珑的黑马车在路边的沙石路上款款而行,在21世纪的天空下,出现了两百年前的景观。

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他们拒绝现代文明,他们不使用电话、电视、收音机,电灯、计算机、手机、空调等现代家电。他们认为用了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就违背了简单生活的传统。

他们在家用蜡烛照明。在农田里,他们只倚赖传统动力,如畜力、水力、风力等,他们用马拉爬犁翻地,不使用拖拉机和化肥。他们自己种植,自己加工,手工制成面包、咸肉、香肠、干果、饼干、乳制品和水果罐头等。他们在就近的St. Jacobs农贸集市出售和购买农产品,他们不喝酒精饮料。

曼诺人在学校教育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们不求儿童多学,只求能识字、会算账,能适应农业劳动的需要即可,达到初中程度就满意了。村落间他们设有学校,通常是一间大平房,有一两个教室,教师必须由族中未婚的女性担任。为了保持自己的宗教和传统,他们的孩子不上政府办的公立学校。课程主要是英语,德语,圣经和最基本的算术,不教授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也不设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上学到14岁为止,以后在家务农。

在初期,他们很不愿送子女上学,他们认为种田的事他们能自己教给下一代,由于政府坚持义务教育的政策,才让孩子们来上学。据说,在美国,在曼诺人社区,他们的孩子不必接受八年级以上教育的强制性规定。随着时代发展,曼诺人也有了专门学校,还有一所私立的Eastern Mennonite University,让他们一边学习自然和人文,一边继续他们的宗教熏陶,培养较高级的曼诺人才。

他们在圈内通婚, 结婚很早,十八、九岁就论婚娶,通常由父母来裁决,双方婚前可以短期相处培养感情。他们不相信控制生育,他们的教义也不允许避孕,所以年轻父母就有六、七个孩子是很普遍的,人口增长迅速。妇女不出门工作,只在自家的农田里作点事情或者在家带孩子。家庭里的父性长辈有绝对的权威,族内的事务和纠纷由宗教的“长老会”裁决。

曼诺人是善良和讲究奉献的群体,星期日都上教堂。教堂外面有很大的停马车的空地,其间树立一排排的木桩,互相间有铁链连接,用于栓马车,同时另有一小块地用作停一些教徒的黑汽车。教堂没有哥特式的尖塔,只是一座大屋,顶上开几个大洞透气,因为他们不使用空调。教堂里面简单朴素,白墙,不加油漆的松木凳。教士很严肃,不露笑容。教徒男女分坐两侧,年龄相近的在一起。讲道开始前集体用缓慢的速度唱德文的圣歌,没有音乐伴奏,这些程序多年不变。男性在教堂不可抽烟,女性抽烟被认为是可耻的。酒消费很少,也被认为是罪,坚持喝酒被看作是不忠诚老实的表现,要被逐出教会。

宗教是曼诺人的精神支柱,星期天上教堂也是互相交流、会面的机会。除了圣经外他们没有任何的文学读物,因此他们没有作家,没有戏剧和音乐。他们也不当兵,不选举,不参政,没有社会娱乐活动,很少与外界人交往。他们认为这些活动将使人产生欲望和贪婪。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有了病一般在家呆着,有时上他们自己的诊室和医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曼诺人与外部的交流日益频繁,他们内部的清规也有了松动,年轻人也不如老一代那么坚持,于是暗中产生了一些变化。近年来也有些曼诺人使用小汽车了,但是他们一律只使用黑色的,不是黑的要涂黑,这和他们男女都是一身黑的袍裙是很协调的;他们家里不安装电话,但是牛棚里、工房里、生意场所可以安装,或者在距离住宅很远的地方设置公用电话亭,在全村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他们家里不用电,牧师家里更拒绝用电,但是谷仓里、工棚里却有电源和相应的电动机器;他们不愿照相,因为旧约指出圣徒不可有天上、地上或水下任何事物的形象,但是外部的参观者请求给他们拍照时,他们也愿意满足对方的要求。农田里也可以使用拖拉机了。曼诺人不使用乐器,但是有的年轻人也开始吹口琴。有的曼诺人也很有商业头脑,他们到各个旅馆,收集旅客用过的废弃肥皂,回锅重炼制成新皂出售,做成本低、获利高的生意,在滑铁卢传为美谈。

也有个别青年人因婚姻等原因想脱离传统的社区,他们的教规也允许18岁以上的成年人脱离团体,但需要他们作为期一个月的反省,以便慎重作出决定。在此期间,他们仍可留在家中,但是不许参加任何集体活动,没有人和他们说话,也没有人为他们准备食物。很多人在这样的严格的考验下打了退堂鼓,他们认为外面是罪恶的世界,还是自己圈里最完美。但是世界在变化,过着18世纪生活的曼诺人也在慢慢变化,不知道他们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他们的生活节奏十分悠闲,对人温和,是一个非常友善的族群。他们内部互助精神很强,如果某家失火烧了仓房、住房,其他人都会热情捐钱、出工帮助重建,进度很快,帮忙的人不收工钱,只要主家供应饮食。曼诺妇女喜欢集体十来人一起缝被面,有的被面用小块布面拼接而成,每人主创一块布面的图案,缝在一起就是一件集体创作的艺术品。妇女们干着活,一面谈家常,也是她们的社交活动。

曼诺人办丧事也简单朴素,棺材边不摆花,安葬后,死者家设宴款待来的亲友,客人们一起商议帮助死者家庭应对未来。曼诺人是个保守的族群,最近K-W地区有人建议开设赌场,遭到广大市民的反对,曼诺人反对尤为激烈。

返回滑铁卢几天后,Don又给我送来两本由曼诺作者Mary Ann Horst 写的书,《My Old Order Mannonite Heritage》和《Reminiscings of Mennonite Life in Waterloo County》,书写于70-90年代,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曼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对曼诺的传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