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日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2010-11-11 15:27:5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特稿:连鹏)英国首相卡梅伦于11月9日和10日率领“历史上最大规模”访华团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也是他首次以首相身份访问中国。

卡梅伦,这位1812年以来英国最为年轻的首相,是一个强硬的务实派,他所领导的联合政府继续奉行近些年英国当局所奉行的“积极的对华关系”,也不难理解。虽然访华一切顺利,但卡梅伦却与中方发生了一点“小摩擦”,既可以被理解为文化冲突,又可以被解释为历史包袱。

事件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在中国访问时,卡梅伦西装翻领上别着一朵红色的丝质罂粟花胸针。中方认为,这会令人想起鸦片战争,希望卡梅隆将其取下,但他却拒绝了。

罂粟花对于中英两国人的意义截然相反。看到罂粟花,我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10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耻辱,而且,今年适逢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百五十周年。

但对于英国人来说,则具有不同的意义,佩戴罂粟花是为了纪念战争的亡灵,11月11日上午11点,在英国各公共场所、学校和教堂,都将陷入沉寂,大家为一战中死去的人们默哀两分钟。不仅英国如此,比利时、奥地利、加拿大等一些国家也都如此。1918年11月11日11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正式生效。

罂粟花成为纪念战争亡灵的象征,是因为一战中最惨烈的战场法兰德斯,为抵抗德军进攻,无数联军战士献出生命,法兰德斯血流成河。传说中,第二年春天,罂粟花却在这片曾染满鲜血的土地上茁壮生长起来,一望无际的罂粟花盖满阵亡战士的坟墓。加拿大医生John McCrae触景生情,写出了传世名作《法兰德斯战场》(In Flanders Fields),道尽了阴阳相隔后的伤心,体现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加拿大是英联邦国家,也参与了一战和二战。1917年的“维米岭”之战,是加国首次以“加拿大人”的名义独立参与并领导的战役;长达六年的二战,虽然当时加拿大人口只有1200万,但前后共有100万人在军队服过役。

自1921年起,每年的11月11日,人们都会在胸前配上罂粟花,悼念一战的亡灵。但随着历史的演变,也不再只是悼念一战死去的人,还包括二战、朝鲜战争以及阿富汗等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战士。这种传统,90年来未变。这种坚持,也令人感动。

对于中国人来说,罂粟花会让人联想到两次鸦片战争,况且这些“西方国家”还纪念朝鲜战争死去的战士,与我们的“抗美援朝”是敌对的。“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对于鸦片战争的国耻,我们永不能忘记,但也不能过分敏感。一个国家想要崛起,国民应该拥有大国心态,而不是抱持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盲目的仇恨无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我们应站在大历史的角度看待过去,也应该深刻地认识造成历史悲剧的根源,总结经验教训,以积极心态面对历史,并充满勇气地去积极改变未来。

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佩戴罂粟花悼念亡灵,也应该以广义的角度去理解。这并非纪念战争,而是悼念为国捐躯的亡灵。战争是残酷的,不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的。无论是好是坏、是黑是白、是敌是友,都是生命,都是平等和宝贵的。对于逝去的亡灵,应该放下历史和政治包袱,去纪念和警醒。

在加拿大过“国殇日”,每当我看到总理哈珀和各级政要一连数周都佩戴着红色罂粟花出席各项活动,看到老百姓都感性的佩戴着红色罂粟花纪念那些为了国家和平和自由而战斗和牺牲的士兵时,心中都无比的感动,百年来桑海已变桑田,但对那些被埋葬的生命的尊敬却永恒未变。

看到这些,我总是会不禁联想到中国。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虽然写了诸多的“永垂不朽”,但是立碑完了,似乎就结束了。缺乏悼念仪式,更缺乏发自内心对生命的尊重。如果1840年太遥远,但对于几十年前的抗战,我们是否能做的更多呢?太多为国捐躯的英魂尸骨无人寻找,没有坟墓散落荒野,而石碑上,也没有名字。中国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如何能真正赢得他人尊重?仅仅靠着经济的腾飞和暴发户式的浮华心态,是永远无法打造一个盛世的。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