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原住民
2016-12-14 15:42:04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姚昉)在加拿大住了二十多年,从没关心过这里原住民的问题。这次从《加拿大太平洋海岸第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本书中获得了一鳞半爪的知识,不禁浮想联翩。

自从欧洲的探险者、殖民者和后来的淘金者相继踏进这块土地之后,不仅原住民被赶到“保留区”,子女们被迫离家住进形同监狱的“寄宿学校”,而且他们的土地和资源也被大量剥夺。原来的主人都变成了异类,必须接受欧洲人的“同化”

百多年后,这种异曲同工的现象竟在中国大陆重演:曾经创造过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人群都被划分为劳动人民和牛鬼蛇神两大类,后者的遭际就和当年的美洲原住民十分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文革中,我家第一次被“扫地出门”,赶到一条旧式里弄内居住。偏偏那条弄堂又和经常有重要活动的文艺会堂仅一墙之隔,所以没多久,又被第二次扫到另一个住处。

这“保留区”内的空气污染都容不下我们这类剥削阶级,必须要离得远远的,这种做法也够绝了吧?单是隔离还不行,即便是在文革之前,我想在念完大学之后报考研究生,谁知必须出身“三代红”(从祖上三代起全都是劳动人民)才有资格报名。有人告诉我:能够在“保留区”内活下来已属万幸,苏联老大哥可是把和剥削阶级有关联的人全杀光了的呢!

用东方语言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用学者的评论来说:“人人心中的法西斯”在起作用,于是,凡是不符合强者意志的客观存在都必须连根铲除干净。

历史的轮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要“王”还在,“法西斯”阴魂不散,再怎么高喊平等往往是徒劳的。孙中山提出的“博爱”若有阶级之分就谈不上“博”了;西方国家强调的“自由”也能给予所有民族和个人吗?近年来,在实现平等和自由的问题上确实有所进步,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们留下的残余依然会起作用,毒害社会,不得不提防哪!

一分为二地评论这本书,我觉得它的倾向性有点过度。

用欧洲国家的文化“同化”原住民,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帮助原住民发展工农业,改变落后的耕作制度,赶上世界潮流的一项有利措施,有什么不对吗?用文字记载代替口授,用签署合约的方式代替口头约定不是更有效吗?带有迷信色彩的宗教形式不能稍有变革吗?

一味强调原住民的历史文化功能而不去分辨其中的优劣,势必形成形而上学的观点。就像中国大陆多年以来以“保留中华民族优秀习俗”为名,鼓励民间燃放爆竹烟花,满足了一些想一夜暴富的人们叩求财神的心理,给了那批危险品制造商们挣钱的良机,而造成了社会上很多不安定的因素,直到去年春节才在部分城市中明令禁放。必要的改革,扬弃某些落后的传统并非出于当权者的歧视和镇压,不该无端指责。

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无论哪个民族,包括北美洲的原住民,都该在全球进步的行列中努力保留自己的优秀历史文化,同时谦虚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克服自身的不足之处。

我个人觉得:原住民在很多方面都有它独特的优秀习俗,例如: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应该受到尊敬和保护而不是歧视和伤害。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逐渐淡化并淘汰了阶级对立的奴隶制,这些都是坚持主张并实行个人专权的现代伟人们理该为之汗颜的。

对待原住民的政策必须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不断修正,才能够消除隔阂,加强团结,同步走向新的世界。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