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女作家李彦的白求恩情结
2018-11-14 13:41:34
来源:星星生活


【图:白求恩遗嘱中提及的莉莲,以及珍贵的毛泽东与白求恩合影】


【图:新书发布会的李彦以及她的部分作品】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孙白梅)加中笔会的华裔女作家李彦老师最近又回国了,这次她是到上海举办她的最新作品《不远万里》(Faith Fears No Distance) 的发布会。新书首发式在上海钟书阁静安店举行,参加者踊跃,此书于2018年10月27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会后作者签名售书,现场几百册新书售罄。它不仅引起华人读者的兴趣,也引起了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关注。

《不远万里》包含两个部分:《尺素天涯 》 和 《何处不青山》。第一部分通过采访居住在安大略省伦敦市的一位老人,发现了白求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留下来的一些珍贵历史资料,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第二部分记述了白求恩所带领的加拿大医疗队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的卓越贡献,并探讨了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谜团,包括针对白求恩遗嘱,中加两国学者长期以来所存在的巨大分歧。

李彦自己说过,1987年她离开北京出国,就是怀着对英雄白求恩的无比崇敬之心,而选择了来到加拿大的。三十一年来,在她创作的十余本中英文著作中,几乎都晃动着白求恩的身影,形象越来越鲜活,心理描写越来越深刻。比如在英文小说“Lily in the Snow”(雪百合)以及中文小说《海底》中,女主人公百合(江鸥)就是在白求恩精神的指引下,克服了新移民生活中不少艰难困苦而成长起来的。

为了找寻传说中的白求恩的珍贵遗物,李彦真是煞费苦心,她根据白求恩遗嘱中一句话:“将那面日军大旗留给莉莲”,查阅了不少史料,紧紧抓住蛛丝马迹,通过层层剥笋、抽丝剥茧的解析,然后她多次到离家百公里外的比尔•史密斯家中采访,跟他促膝谈心,找到他母亲莉莲的遗物– 白求恩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他们母子两代人先后保存了七十多年。在信中白求恩催促莉莲也到中国去,支援抗日战争。信封中藏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张毛泽东与白求恩的合影,背面有白求恩亲笔题字:“毛泽东和白求恩,摄于延安,1938年5月1日”。

2015年9月,李彦受中国合作者委托,邀请比尔到中国访问,参加“白求恩精神与我们的时代”国际论坛,最终比尔将这幅珍贵照片和白求恩写给莉莲的信一同捐赠给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尺素天涯》中有不少关于白求恩在中国时心境的描绘,真实而感人,比如他在给故乡朋友的信中曾写道:“我真的怀念咖啡、半熟的烤牛肉、苹果馅饼,还有冰淇淋……此处的生活,既粗陋又艰苦,但我却乐在其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时的那种快乐!”

对他的中国战友们,白求恩的评价很高:“在中国人这里,我找到了真正的战友,他们属于人类最高尚的那一类别。”

在白求恩因动手术时将自己手指割破而感染、生命垂危时,他把所有的私人物品分赠给别人,包括为他服务的八路军中的马夫和勤务员。他在遗嘱中声称:“过去的两年,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最为非凡的两年。”在李彦笔下,白求恩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他不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正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造就了这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

李彦多年的调研真是硕果累累。除了《不远万里》,她也与加拿大学者们一起主编了英文版的“Rediscovering Norman Bethune” (《重读白求恩》),包含十几位加拿大和中国研究白求恩的学者、作家从不同角度和视角所写的论文。

此书的编辑出版,缘于2015年李彦带领一个加拿大赴华团(包括比尔)参加白求恩精神国际论坛,并寻访白求恩遗址 – 石家庄的白求恩纪念馆、葛公村的白求恩医院遗址、以及太行山深处的白求恩衣冠冢墓地,最后他们把论文结集出版,此书“为我们理解围绕着白求恩的那些谜团提供了一些新鲜的观察角度。文章作者们在为白求恩赋予人情味的同时,也诠释了他在中国大地上完成重要转折的深远意义。”(摘自戴罗尔•勃兰特的前言,李彦翻译)

自2007年起,李彦担任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孔子学院的加方院长,在繁忙的教学、行政工作同时,她一贯致力于推进加中文化和文学的交流,牵线搭桥,不遗余力,她还计划于2019年组织一个加拿大白求恩学者研究团,到中国参观访问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以纪念这位国际主义战士逝世80周年。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