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一锅炒米粉的启示
2021-12-13 13:42:35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红叶)相信,每个人在生活里都遇到过这样的事:用心尽力去做了一件事,却得不到预期的结果,或者通俗地说:做砸了。面对那个等着善后的结局,是选择前功尽弃呢,还是顺势而为?

今天在家用剩下的火鸡煲了一锅粥,并计划配上一盘粤式炒米粉。谁知,从华人超市买回来的“东莞米粉”用水泡开后,并非长而有韧性的粉条,而是又短又脆的“碎粉”,放进锅里一炒,就变得又烂又糊了。

为收拾残局,我决定用铲子把那些碎粉团压扁,慢火煎,最后,就成了一道“煎米粉”处女作。口感外脆内软,浇上一圈酱汁,再配上鲜美的火鸡粥,一道不期而遇的美食就这样与我邂逅了。

这道“煎米粉”的诞生,顿让我这位厨娘心生感悟:如果事与愿违,那就顺势而为吧,最终的结果说不定没有想象的糟糕,或许还会有一份惊喜。

厨房里的“顺势而为”无所不在,厨房之外的生活里,不计其数的“顺势而为”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呢?

面对始料不及的结局、疑似无路的绝境、抗争无果的逆行,我们在选择放弃认输的同时,又何不尝试着顺势而为?或许,它会把失望沮丧的你引上一条峰回路转、绝处逢生的路。

虽然说,今天的“煎米粉”是第一次让我真切品尝了“顺势而为”之果并为之心生感悟,但细细回望走过的路,其实,在不知不觉中,“顺势而为”早已“长”在我的生活里并引领着我前行。

先举一个例子吧,差不多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的我换工作,神差鬼使地被一家印度人开的公司录用了。上班第一天才发现:不仅老板,至少一半的员工都是印度人。

那些曾经与印度人共事过的经历,那些深植脑际对印度人的偏见,再看着新公司众多的印度人面孔,闻着餐室里弥漫着的咖喱味以及听着餐桌四周喃喃的印度语,当时真有有转身就走的冲动,但一番挣扎之后,我留下来了。

既然无法改变现实,就“既来之,就安之”吧。之后的日子里,我与身边的印度同事从陌生到熟悉,对印度文化从抗拒到接受,甚至开始欣赏。

那五年在“印度王国”的职场生涯,不仅颠覆了我之前对印度这个族裔的偏见,还与同甘共苦过的印度同事结下了一段洋溢着咖喱味的友情,直至今日,那股曾经的咖喱香气,依然淡淡地氤氲着我的人生。

再看看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吧。两年间,人们在惊恐与期盼的交织里度日,在忐忑不安里悄然改变着生活轨迹。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家门不能出、餐厅不能去、旅游更成了一种奢望……为了防疫抗疫,每个人都必须带着无奈“顺势而为”地生活,别无选择。

虽然,这个“顺势”禁锢了人们户外的脚步,也限制了吃货到餐厅解馋的欲望,但是,这个“顺势”也把人们带到了一片异样的天空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我也不例外。

抗疫宅家,链条般忙碌的生活突然停摆,之前要掰着手指算假期的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家放大假,何不“顺势而为”地充分利用、尽情享受?

禁足的日子,平时被早出晚归的我冷落了的后院,成了我每天“旅游”的后花园,从早春到深秋,我躲在安逸的花草世界里,细嗅玫瑰,静听花开,从含苞欲放的喜悦到落红凋零的惆怅,在不紧不慢的时光里悠悠然地见证一朵花的生命历程并把她们定格于镜头里。

宅家的日子,不仅让我有更多空闲笔耕新的文字,还给了我时间收获之前的笔耕之果。存放在电脑里好些年的文字,终于得以被逐一打磨、整理并编辑成一本十几万字的散文集《从天涯到咫尺》,这也算是对自己多年来挥汗耕耘的一个交待了。

疫情,限制了出外觅食的欲望;宅家,便给了我更多探讨美食的理由。充裕的时光,让我可以由匆匆下厨的做饭模式而进入精雕细琢的烹调节奏。一年多下来,自觉厨艺和菜式都在日复一日里渐长,儿子说:妈妈,我们不用去餐厅啦,你做的菜与餐厅差不多了。

虽然,就凭儿子被中、西餐混杂“污染”着的味蕾,他对中餐的品味和评价有着一定的不可信,但是,在这个世上,哪怕只有一个人,能给我的烹调这样的评价,对于我这位厨娘来说,也是一份欣慰和满足了。

就这样,顺着疫情的势,我活出了一个与疫情前不一样的自己。这是一段如此悠闲自得,干着自己喜欢做的事,为自己而活的日子,而这样的日子,是凶险的疫情把我引向的另一片天地。

在逆境中“顺势而为”,有时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古人不也有道:“上善若水,顺势而为”吗?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