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深缅先父曹来宾
2022-03-28 22:45:08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曹庆选 曹庆学)清明追思先父,如烟往事恍若昨日。

父亲生于山东昌邑,10岁迁蜀就学,1946年考入山东大学医学院,起始杏林生涯。当时全年级共录取40余位,至1952年毕业仅剩15人。他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进入其时医界前沿的放射科诊治专业。

他先赴北京参加卫生部的X线诊断训练班一年,再去上海中山医院进修一年。归来后任青岛医学院放射教研室主任、附院放射科主任,后成为中华放射学会委员、中国地方病学委委员、卫生部潜水减压病影像诊断标准制定小组组长;兼职《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八种国内顶级学术期刊的常委编委等。198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1991年荣膺首批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潜心钻研与总结,在专业领域尤其是少见病、罕见病和疑难杂病的诊断方面独树一帜,为国内外同行称道,以致业界有“看骨杂病,到青岛找曹来宾”之说。

文革”冒着走白专道路的风险,带领全科及省内兄弟医院同仁编著了《骨与关节X线诊断学》一书,1973年由青医发行全国,大受欢迎,重印几次,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由山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7年后再版,更名《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被公认为国内首部大型图文并茂的骨放射诊断工具书和高级专业参考书,为影像学从业者必读物。

他执业60载,著作等身,共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仅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的就有80余篇,奠基了中国骨放射学。据中国医科院情研所在《医学情报杂志》1983年第4期刊登的《中放杂志文献计量分析》一文,其论文数量和被援引频度名列全国第四位。

父亲也是教育家,桃李满天下,独特的教学风格辄获同行与学生的赞誉。“德为才之帅”是其座右铭,“做学问要先学做人”,是他给授课的第一内容。他的讲论语言幽默生动,大家听趣盎然,总觉得学时过得太快。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清晰的思路、巧妙的关联等,令枯燥的放射学理论变得活色生香,都被感染,况且他的身教更让学生受益毕生。

作为国内职业病与地方病影像学研究的先驱,他是诊断氟骨症、潜水减压病等的创始者。所领导的市职业病诊断组,下工厂上矿山,深入基层调研,所撰的“石棉肺”、“肺铁末沉着症”、“活性炭肺”、“硅肺早期诊断”等论文廿余篇登载在杂志上。长年为全国各地的职业病例会诊,为国家制定职业病诊断标准和防护措施做出贡献。

他也发掘肯定民族瑰宝中医,是中药治疗骨肿瘤影像研究的开拓者。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关注收集中药治愈骨肿瘤案例,一位16岁女孩膝部肿痛来诊,X线示典型骨肉瘤,西医的治法只能截肢,被患者拒绝。仨月后患者复诊,症状显著好转,拍片示肿瘤被新生骨包绕,未进展。

惊讶之余,父亲详询其治疗经过,得知是服用了一位老中医的秘方。于是他亲自登门造访这位民间密医,与他合作,积累病例长期追踪观察。而那位女孩最终被治愈,后成医院的药剂师、俩孩儿的妈,与始终随访的家父成了忘年交,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祖母了。

父亲广泛收集的中药治疗骨肿瘤的病例多样化,各种中药有汤药、粉末,口服或外敷,显示出祖国医学的神奇魅力。他从未把这些珍贵的资料当作私有,当北京的专家去国外交流、想带他的成果去时,父亲毫不犹豫地与之,让中医药走出国门,懿德令人钦佩。

在十年浩劫中,他只能夜深人静时看书钻研业务,昏暗的灯光下伏案的背影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为挚爱的医学影像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如果能像今日后辈们那样,毕业后一路太平盛世,任由科海自由翱翔,肯定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他所创立的青医放射学系,会更早地为国培养出莘莘专才。

青医与附院没有忘记曾为学校做出贡献的老一辈,在家父辞世六年后,用的他名字命名了附院的影像大楼–“来宾楼”,楼门前墙壁上还镶嵌了他的铜质浮雕像,以志纪念。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放射科Dieter Apitzsch教授带队前来参加揭牌仪式,并代表德国放射学会赠送了一尊伦琴的雕像。

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会感知到这一切的,看到医院与学校的长足发展、医学影像后生的成长成才、看到他曾服务诊断过的患者健康长寿,而感慰藉。

父亲的一生是德艺双馨的医者一生,仁爱仁心仁术的一生,为中国医学事业奉献的一生,为广大病患鞠躬尽瘁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学习。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