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华人饮食习惯说起……
2022-04-11 17:50:0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黄启樟)衣、食,是生活的两大要素,当它们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就很难改变,尤其是饮食习惯。中国的北方人喜欢吃面条,南方人吃米饭,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就没有很大的改变。这个习惯还被流传到海外的华人社会,形成一种特有文化。

这在“唐人街”及华人聚居的地方也展现出这种差异。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人喜欢吃辣,无辣不欢。他们生活在内陆地区,主要肉食是牛,羊,猪及各种家禽;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及山东人就喜欢吃海产,因为生活环境靠近大海,海产丰富。

不同民族,在餐桌上的食物分别更大,欧洲人以面包为主食,中国人以面条或米饭为主食;欧洲人喜欢用新鲜生菜沙拉做配菜和肉类一起吃,中国人必须将配菜煮熟后才吃;欧洲人有冷吃的习惯,中国人喜欢热腾腾的食物。

听说马可波罗将中国面条带返意大利,被意大利人仿效制成了意大利面,成为民间之主要食材。意大利烹调和中国厨艺最接近,所以意大利餐馆在华人社区很受欢迎。北美洲人最不讲究饮食,能够充饥解渴便可,所以他们吃的文化很肤浅及单调。美国人注重效率,是速食文化的发源地。

近年速食文化在全球各地出现,而且多数以连锁店的经营方式推广,其中最著名的品牌是“麦当劳”。它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达到饱和后开始向外发展,中国市场成为它的目标之一。

在早期,由于消费者的好奇心与崇外心态的推动下,“麦当劳”在中国颇受欢迎,但很快便停滞不前,必须加速本土化才能扭转形势。可见吃的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外界的影响非常有限。

咖啡店在中国大陆也开始流行起来,“星巴克”功不可没。但咖啡的销售量仍远远落后于茶的销售量。喝茶并非是为了止渴的,那是中国人的固有文化,生活的品味,历久常新。光顾咖啡店是一种时髦病,可能转瞬即逝。欧洲人喜欢品尝浓度高的咖啡,美国人的咖啡就好像上了色的开水,啖而无味。

民以食为天,当这个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专注于形象的塑造,衣服成为不可或缺的包装工具,这门生意因此应运而生,时装品牌多得不可胜数,一年四季的更替,留下不少空间给时装设计师尽情发挥他们的创意,以符合季节性的需要。

性别、年龄、身材、职业,也提供不少元素给时装设计师将服装配搭,以突出个人的身份,满足实际的需要。

但万变不离其宗,服式设计重复又重复,设计师似乎已䧟入江郎才尽的困境。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专家竟然将完美无瑕的牛仔裤剪出几个破洞,以此作为时尚的标志,还流行起来。

阿拉伯国家的男仕,尤其那些位高权重的大爷,一直穿着传统的服式,威风凛凛,完全不受时装趋势的影响。阿拉伯的女性也极力守护传统,穿上素色的衣服,将身体及面部完全包裹起来,显得更加典雅高贵。

中国人反而受不住时尚的冲击,群体的压力,衣装愈来愈洋化,曾经盛极一时的中山装再没男人穿着,最能展示女性婀娜多姿的旗袍,也被女人束之高阁,实属不智。

印度及其他南亚裔的女人很注重传统,她们在很多场合仍然穿上纱丽(sari),像阿拉伯女人一样将身体包里得密不透风,比那些袒胸露背的洋女人更能发挥女性的神秘感与魅力。

社会进步,温饱早已得到满足。美食及华衣成为人们品味的追求,以后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展。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