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老传统:年年包粽子
2022-05-31 08:33:5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叶元凯)年年快到端午时,家里都要大忙几天包粽子,这是我们家的传统。老伴幼年在湖州农村跟乡邻学会包,至今已有80年包粽子的经历。青年时期,在上海、苏州每逢端午,稻香村、采芝斋鲜肉粽子的滋味多年后也难以忘怀。

儿子在加拿大一家5口也年年此时吃到这中国传统食品,他的几家华人朋友也分享到老家的美食,大家都对我老伴衷心致谢。

儿子节前就购齐所需的原料,他怕老妈拿不动这么多东西,都买齐送到我们老人公寓。基本原料就是糯米(北方人叫江米),这里买的大都来自泰国,包装袋上写着glutinous rice, 每包4磅,儿子一买就是5包,可见工程浩大。

其次就是五花肉几大板,因为大家都爱吃肉粽,同时也包一些白粽,蘸枫糖浆吃。以前在国内购肉凭票时,人们也包些豆粽、枣粽顶替,现在少见了。

包粽子需要粽叶,华人超市里有国内运来的粽叶,品质上等,国内难得买到,精品都用于出口。多年前在国内,我们常利用晨练时冒着露水到乡间路边采一种野生植物叶子代替,大家都兴致勃勃。动手包之前,叶子要浸在水里泡一夜,使其柔软有韧性,不会破裂漏米。

包前糯米要拌以老抽,使其入味,同时增加诱人色彩。五花肉要切成火柴盒大小的薄片,厚度近一厘米,此项工作由我承担,也要调入老抽。肉不可过薄,否则肉味欠缺。

包时先取一较宽的大叶再取一稍窄的叶垫在大叶上,将两者折成长方斗状,舀入一些拌好的米,然后添加肉片,再添些米铺盖其上,肉在米中。

接着把其余的粽叶折过来覆盖其上,把两边包住不致漏米,构成一枕头状的长方体。下一步是用细绳捆扎。老伴的习惯动作是把绳头一端咬在嘴里,一手持粽,一手将绳在粽上绕几圈,再和嘴里的绳打成活结。

包好30个左右,开始煮粽子这一步骤。大锅水没粽子,煮2小时后,要把粽子倒腾一遍,上面的倒到下面,下面的翻到上面,再煮两个多小时。

以前在农村老家,要常添粗柴不停地烧,现在打开电开关只管烧就是。经过5个小时的煮,糯米涨大,米粘裹着肉,肉汁渗透全粽,米香、肉香混成一体,色泽发亮,肥腴香糯可口,而且长条的肉嵌在中间,从第一口到最后一口都能吃到肉馅儿,心窝窝里充满喜羊羊。

此项工程前后要费时4、5天,家里几个大盆都堆满粽子。自己家里吃,还要分送友好和有交往的老外朋友。

曾经有两家收养中国孩子的老外对此项华人传统深感兴趣,特请我老伴去他们家花了一天时间具体而微地手把手一步步教他们包粽子,他们又从网上查到粽子的历史传说,对中国文化深感敬佩。老伴觉得自己能在北美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也是来北美的一大收获。

儿子一家都熟知老伴的习惯,吃完粽子,粽叶、包扎的细绳不应丢弃,要洗净、收藏,明年再用。特别是细绳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那是我妈妈出嫁以前,是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她无事常手工搓细线,一把又一把。人们常笑话她,还没有出嫁就为以后的家务操心。

这些细线一直保存着,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到了90年代,老伴开始为家里儿孙包粽子,这些麻线由于结实耐用受到青睐,用过回收再用,延续了多年。

每次用上线,这道工序比较简单,都由我承担,我把线剪好,分开摊在桌上,互不交杂,老伴使用时很方便地抽出一条,不长不短,长则浪费,短则不足,供应及时,不影响操作流程。看来包粽子也是要全家协调,合作完成。

国内的两个儿子看我们微信发去的照片,羡慕何时也能吃到妈妈包的粽子,老妈回答说,等到疫情过去,回国给他们包,不论当时是否是端午。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