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社区生活鳞爪拾零
2022-07-29 23:49:5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落户多伦多一晃儿25年了,其间我们安顿过三次家,但都没有离开下城区。无论是居住在哪个地段,坊间的环境都差不多,区域氛围中都有几件不很起眼的小事,无息地给住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迷你社区图书交换箱:犹如一个个极微型的免费图书馆(Little Free Libraries),一木独撑着一方小箱、亭亭玉立在一些人家的前花园边,它们造型各异,颇似一件大玩具艺术品。

玻璃窗门后分格的架子上,总是摆满了各种书籍,俱为各家各户自愿贡献出的书籍刊物,任由路过的人们拿取、带回去浏览。日后或完璧归赵,或补充上自家的书卷替代,均是相互交换、互通有无,旨在教大众多有些阅览,省却很正式地跑图书馆借调,无需图书证、勿忧逾期罚款等,仅仅就是一个“顺手牵羊”、唾手可得之举。

市民们皆是自觉地遵循不成文的馆规守则,令所藏的书刊有入有出,空中阁楼从未空荡荡过,读者有时会从中意外地发现一本名著,或者一己心仪已久的佳作,得来全不费工夫。

此种辅助加餐性的精神食粮提供,为小区平添了一股淡淡的书香气,令宅第庭园有灵地活络起来,备显“图文并茂”;不光是精修花苑的鲜花艳丽诱人注眸,点缀其中的这些小巧书笈亦迷你瞩目,而且利于睦邻、强化房主间的彼此沟通,闲来聊一聊读书心得、深入思想交流,遑论各人读书增长了知识与力量了。

都说e时代随着电子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纸质书籍似乎快要山穷水尽近黄昏了,但愿这不为真,希冀卷宗刊物永不消逝。从小喝墨水长大的我们,对书本感情至深,捧一本宝典在手,卷页中散发的笔墨馨香能够沁人心脾、穿肺透腑,震撼灵魂,是刚硬的电子荧屏所映的字码无法媲美、难以名状的。

这些街区小小箱形图书馆,不啻在默默传承着古今梓美,文化着社区与都会,成为了多伦多城景的一个特殊的气象符号。

捐献衣物的大铁箱:相形上述幼小的图书交换箱“细仔”,它们简直就是“大只佬”,威立在街角或者停车场、教堂旁,收纳居民不需用的衣帽、鞋子等物品,由各个慈善机构所设立。

人们走街串巷中不时地可以见到这些巨柜箱的身影,无声地号召着大家将压箱底的陈衣旧裳翻找出来,慷慨奉献给那些正有需求的一族。

多伦多好像还是富裕户较多,家里不少的衣服或者是过时、大小不合身了,或者是人去无主了,质量仍挺不错的,束之高阁莫如清理出来赈济穷人、做善事了。这也算是“物尽其用”、“发挥余热”,远强过弃之如蔽履、某种意义上的浪费。

我们散步时常会看到有人把洗得干干净净、迭得整整齐齐的衣物投入进捐衣箱内,有的时候内容不下了,就把大塑料袋置于箱旁,内有的衣物甚至连原包装都没启封,许是圣诞节时收到的礼物之类,或因忒多而“不屑一顾”,叫俺感叹真是“物质极大的丰富”。

如此整理内务保持家中简洁、同时也是行善,委实是一件美事、良好的社会风气。

庭前随时摆舍出的旧物:很多的屋主时而将家中闲置或者欲弃的用品,清理出来列放在自个的门口院前,供过客们挑走拿去或可再用。

它们门类繁多,像书籍、玩具、衣物、厨厕器皿、家具、席梦思、音像品、微波炉、自行车、花园工具等,不失为最直捷简化的捐献行为。就连空酒瓶子、易拉罐等,也都整束地搁在那里,方便拾荒者们直接拎走换钱。

有的还在盛载着这些物品的箱盒上大字注明着“免费”、“请带走我”,或者在微波炉、研磨机、咖啡壶上写道“仍然工作”等,教欲拿者别担心取回去个废物而大失所望。

很多时候有些看似蛮旧的东西,却都不乏领主,有的人是开着车来拉那些大件的,像柜橱、床垫等,可以说所置外的物品多能够被“消化”掉,即使连一些小铁筒、塑料豆腐盒子、旧鞋子等也都不例外,清零如也。让俺慨喟仍然还是大有会过日子的“城市贫民”。

其实这种社区生活现象并不足为奇,尤其是在移民国的市里,过埠新人或者留学生暂时地“变废为宝”、捡拾来凑付一段日子再另图新举,十分正常多见。依然还记得我们当年登陆美国时,租房伊始就赶紧在街上捡些大件家具来初步装备新家,以便尽快脱离打地铺、家徒四壁的窘态,是那一代来北美淘金者的通相。

如今老侨们已经安然定居,却仍难忘当初的陈情旧景,从这些雪泥鸿爪中隐可窥那些看不见的新侨正在步自己的后尘蹈覆辙,一代代移民的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将自个不用的存物放出举手之劳,也算无形之中帮助他人了。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