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乡愁不曾休:春节之时忆童年
2023-01-17 05:04:59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今年的春节有点特别,大年初一恰好是我阳历的生日,而且按中国人的习惯过虚岁生日,这天就是我的八十“大寿”。

前两天,大我六岁的老姐姐从国内发来微信说,“可能是年纪大了,常回忆在南京三牌楼狗耳巷住时的情景:开饭前我必在门前高叫,毛毛、小胖子回来吃饭啰!不知你们可还记得了?”

姐姐的一番话激活了我的回忆。细想起来,我的童年是和南京三牌楼小学联系在一起的——母亲在该校教《自然》,我家就住在对面的狗耳巷二十二巷4号里。

一个叫“狗耳”的巷子,还是它的“二十二巷”,听起来会觉得又窄有短;但那里却是我和弟弟“小胖子”的“广阔天地”。

三牌楼小学铁栏杆大门石块马路的对面几垄菜地后,便是4号和6号青砖黛瓦的马头墙围合式院落,菜地的尽头有一个土丘,正是我和弟弟冲锋、卧倒和逮蚂蚱、捉蟋蟀的地方,留下“七八岁讨狗嫌”时的欢声笑语和天真烂漫。


【图:2000年重建的南京三牌楼的牌坊】

近日,上网查到:三牌楼除了网红美食,还有美好传说和历史渊源。相传在明代,这里住着一对做豆腐的夫妻,含辛茹苦将儿子及捡来的一对双胞胎抚养成人。三人后来同科中举,做官后为感激父母养育恩,各盖了一座牌楼,久而久之,老百姓就将这里叫做三牌楼了。

母亲任教和我们就读的三牌楼小学传承了历史的文明底蕴,始建于1928年的“国民学校”如今已是省市级重点小学。时光变迁,狗耳巷二十二巷眼下已经不复存在,那一带已成为“狗耳巷小区”,坐拥“学区房”。

童年时的狗耳巷家中并无自来水和抽水马桶,家中缸里的水都是母亲和姐姐用铁皮水桶从学校水龙头接水拎回来的,并不平整的石块路上七八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不知留下了多少水迹和足印。

如要清洗衣服就要到巷头的水井那里去了,她们在那口古井边淘洗的情景,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市井生活”画面,刻在我的脑海里。


【图:1951年在和会街照相馆拍的全家福】

沿狗耳巷,过古井转弯前行,就来到了和会街——我童年心目中的天堂。在这里我们去照相馆照过相,裁缝店里母亲为我和弟弟订做过“列宁装”,鞋匠那里订制过翻毛皮鞋。印象最深的是巷头的那家酱园店,那里的萝卜响、大头菜是不可或缺的下饭菜,不知去打过多少次酱油。

童年时代从不寂寞,母亲给我们订了《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后来还花大钱买了一台红星牌电子管的收音机,我们的南京口音中便多了点“京腔”。

我们上学很近,听到钟声往教室里跑都来得及。小学六年在母亲任教的学堂里读书,规规矩矩,所学的知识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上课的情景多已忘却,只记得,一次老师说有个国家名叫“巴西”,全班哄堂大笑——南京话里把小孩称为“小把戏”。

上到初中,就要走20分钟的路了。每天像姐姐的尾巴跟在后面踏足街巷,路过和会街、模范马路,经邮电学校(如今已是南京邮电大学)去南京二中,教学楼在一个高高的坡上,另一侧的坡下是一个四百米跑道,我在操场边的池塘里玩过木筏。中队旗手的我还曾举旗和同学们排队步行去过中山陵。

小学六年初中一年,几十位同学的名字都随着岁月的逝去,渐渐淡忘……唯有“两条龙”尚有记忆——小学同学毛孙龙和初一同学陈长龙:前者的名字和孙悟空联系起来所以不忘;后者是因为他家开烧水的“老虎灶”,家境拮据用不起电,每晚来我家和我一起在电灯下做作业,受他影响,从此我们就成了“学霸”——如今,我们只能在梦中牵手。


【图:1956年兄弟二人与陈长龙的合影】

“少年不识愁滋味”,就在我们的懵懂中,故土的“运动”方兴未艾,父母经历着人生中的卑微与压抑——在安徽搞“治淮”的工程师父亲“运动”中遭诬陷承受牢狱之苦,与死神擦肩而过,所幸及时平反,送南京救治。

父亲出院后,怕我们染疾,在附近的模范马路租了间小屋养病。父亲祖籍山东潍坊,也有机会亮出手艺,紮风筝,带我们放飞,久违的父爱伴随和煦的春风在我们身边掠过。

童年时活动范围有限,仍能感受到南京历史的风韵和辉煌。狗耳巷中山北路的街口一侧是清一色的琉璃瓦墙头,这里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旧址,中山北路对面高雅靓丽,一个称为“交际处”的地方,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际联谊社旧址,不远处是大名鼎鼎的“南师附中”。

从三牌楼到挹江门中山北路两侧,有不少气派的门岗和护栏,黄绿交织琉璃瓦顶闪闪发亮,水泥底面的围渠总是绿水荡漾,垂柳依依。当年只知道这里叫“海校”,现知这一带曾为国民政府海军部,民国初期的海军军官学校,更早是鲁迅先生就读的江南水师学堂。

有一次我和弟弟“远征”到挹江门外的绣球公园,吸引我们的不是那里的风景,而是战争遗留下的碉堡工事。漆黑的深洞里,一个人拿着小油灯带路,攀爬着铁板台阶,不时的叫着“有踏空”,提示后面的人:这里的楼板是空的——刺激之深,至今难忘。

几十年过去了,渐渐才知道:我的童年栖地,有太平军破城之处,有中国军人壮烈的孤城喋血,有南京大屠杀丛葬之地……这里有太多悲壮的故事!
 
“若心常相印,何处不周旋”。天涯海角几十年,思念不曾休,正是童年常回首承载着我们这些游子对遥远故土的乡愁。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