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亲密朋友与免费老师
2023-02-14 01:53:10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华磊)说来惭愧,退休前,我虽已在MOTOROLLA公司里工作了十年,搞编程、测试,写文件都与移动通信有关,而我自己却只有一个最简单的手机,因为家里和公司里的固定电话足以满足我当时的需要。

2008年退休后,已进入智能手机时代。我宅在家里,天天仍和电脑打交道,始终保持至少有三台机子随时可用。

平时上网和写作,用自己组装的台式机、去美国住儿女家或出门旅游用的是笔记本电脑、客厅里连着电视机上网看新闻和追剧的是一台SFF便携式台式机。后者的选用并非是图它的体积小,而是在网购时觉得这台翻新(Refurbished)的品牌机,性价比较高,而且追剧“追得动”。

其实这三台电脑的功能用一台笔记本就可全包了,但每天主要时间都要用眼睛在上面看书写作,台式机配上大显示器更好。三台电脑各尽其责,相互也是一种备份。

我迟迟没有智能手机,直到2015年回国,国内亲戚看我不上微信,送我一部老三星开通了微信,才踟蹰赶上时代步伐,渐渐地离不开微信了。

2018年,托回国的妹夫帮我买了一部最低档的华为手机,才一千多RMB。我没有开通移动通话功能,仅连上家里的Wi-Fi上网用微信。但也让我爱不释手,每天都要看看亲友发来的帖子,后来慢慢地学着装了几个App。

时间长了,我渐渐悟出,智能手机其实就是一台小电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电脑能做的,手机都能做到。但为什么还要电脑呢?手机主要为了方便,电脑是为了办公、设计及高级游戏。屏幕大小和操控方式是最直观的区别,硬件核心架构则是最本质的不同。

手机的局限性首先是其硬件远远比不上电脑,手机就那么点大,内存、运存和CPU等决定了不可能完成大量复杂的运算。除了能放在口袋里以外,手机能做的,电脑都能做到,而反之则不然,所以我更偏爱电脑,重视电脑。

由于手机和电脑都能上网,让我和外部世界随时随地地联系在一起。如今不啻是我亲密的朋友,更是我的老师,尤其是在三年疫情期间。


【图:跟上智能时代(取自网络)】

我的生活方式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互联网还为我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休闲生活”。我上网学会了照片后期制作和图文编辑。首先将家里珍贵的老照片通过扫描仪数字化,扫描成文件存在U盘里保存,最老的照片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家里老式的扫描仪早已过时,电脑上的新操作系统不含其驱动软件,网上一番搜索找到了它的驱动程序,下载装上后,便能够让这个老硬件“焕发青春”与电脑操作系统进行通信,完成了扫描。

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接触摄影,用胶卷记录了两个孩子的成长。新世纪开始就过渡到数码摄影和摄像,外孙女的照片不计其数,同时留下了我们从童颜到鹤发,特别是如今已经不年轻、但却快乐着的身影,还拍下了身边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和旅游所到之处的风光美景、历史踪迹。

对扫描产生的照片,和后来数码相机拍的照片往往需要裁减、旋转、美化或拼接,从网络上获知可用“美图秀秀”等免费软件完成。这样成百上千的照片处理后便可用于图文软件编辑,或通过微信发给亲友,或插入文章,甚至编辑成书付印出版。

根据搜索的结果和试用比较,我最常用来编辑图文的是电脑网页版的“美篇”,比起手机版的App要方便得多。但如何迅速地将手机拍摄或微信里收到的照片放到电脑里用,又是一个挑战。微信的电脑版便是一个好用的工具。

微信里每个用户里都有的“文件传输助手”,将照片和文章发到这里,用微信的电脑版打开“助手”便可将照片和文章存入插到电脑的U盘里。

十年来,我编辑了数以百计的美篇,包括记录出国前各阶段家庭生活的“我爱我家”、出国后逐年的“岁月的记忆”,外孙女诞生后“Emily的X岁”等系列,看到这些美篇便打开了泉涌般的回忆。

美篇必须上网用微信“扫一扫”才能登录进入,遇到国内“敏感”时期还无法打开,为防止意外,我又将所有美篇一一拷贝做成独立文件,便于长期私存和传给子孙或亲友。

我是一个“理工男”,但一直喜欢阅读,心中的写作梦并未泯灭。七十岁前后,涉猎习作,陆续有文在《世界日报》《北美时报》上刊出,后来更是《星星生活》的常客,手不辍笔,练了脑子又有满足感。

个中奥妙是因为我“拜师求学”了–通过电脑在网络上坚持大量地阅读吟诵,检索生词成语,并做笔记批注,分类收藏,每天多达数小时,它成了我的免费语文老师,写作的启蒙人。

网上除了有点亮心灯的名家经典外,还能看到与纸媒同步的报刊电子版。几年来我每天必看专栏《夜光杯》《笔会》等,近年来又增添了微信上的公众号《文学报》《收获》等。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我的养老人生进入了继续学习阶段,过上了一个充实而有情趣的退而不休生活。

收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