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川沙
2002-03-22 20:26:03
来源:星星生活

川沙,四川的川,金沙江的沙;加拿大华人作家、诗人。中国四川重庆出生,祖籍山东。四川大学毕业,在中国的出版社担任过文学编辑。1991年赴英国,1999年移民加拿大。现为加拿大海龙出版社(Canada Poseidon Publishing House)总编辑。有诗歌、散文、小说在中国及海外出版和发表。诗集《拖着影子的人群》已由中国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另外两本诗集《红泪》及《干花》正在出版过程中。

诗评川沙

对诗集《拖着影子的人群》的部分评论

周政保(中国文学评论家,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鲁迅文学奖评委):

读川沙的诗,无论是阳光下的呐喊,还是仰望清月的轻吟,都能让人感觉到其中所漾溢所流泻的热情,以及那种燃烧生命的虔诚与执著,那种不想掩饰自我的活泼泼的天真……我想,在当今这样的充满了嘈杂的世态中,能如此本色地直面人的处境,便是一种诗心的跳动方式了,或是一种更吻合人性的“人的过程”了。说到底,诗就是或只能是诗人对于世界的独特体验及只属于自己的诗意表达,而我从川沙的诗集中所感到的或留下强烈的印象,就是诗人富有游子色彩的人生姿态,那种不断思索着的涨满了祈望的生命的声音。

川沙是一位长期处在行吟状态中的游子诗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探寻或思考是他无可改变的一种嗜好,而理想、天真、追求,则是他心路旅程中处于一体的诗状态与诗精神。从东半球到西半球,又因了诗人的好学,其诗视野的高远宽阔是不难想象的。但我们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诗思诗情诗意,恰如放飞的风筝,无论以怎样的方式飞翔,它终究没有断线――诗人的“根”还在生养自己的乡土。

他写到了中国人的不屈不挠,写到了中国人曾经遭受的屈辱蹂躏,也写到了至亲至爱的乡亲的苦难、贫困,乃至愚昧无知。他写到了中国的光明,也很沉重地回望了中国的荒唐及那些滴血的岁月……当然,他也不断感怀在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

他笑着也哭着。他在强烈的对比中牵动着那只不断线的风筝,直至让我们倾听到一阵阵颤抖的诗的声音。他终究是中国人。他忘不了乡土的岁月。他的哭与笑,都与一个“爱”字相关:是“爱”造就了那根不断的风筝线,是“爱”才使诗人发出如此沉重的呐喊或如此执著的轻吟。

张翎(加拿大女作家,加拿大中国笔会副会长,长篇小说《望月》、《交错的彼岸》作者):

在缺乏诗的氛围的时代里遭遇诗的激情,是一种情绪上的错位。川沙的诗集《拖着影子的人群》,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上的错位。情绪的错位常常会导致思维的跳跃。在跳跃的,不连贯的思维崎路上,我们被川沙左右着,不知不觉地步入一种寻找的状态。最终我们发觉,我们找到的是一段在诗的链条上久已丢失了的环节。

川沙的诗在现今的文坛上无疑是一声奇异的呐喊。从“五四”时代郭沫若在现代 诗里发出第一声青春少年百无禁忌的呼喊之后,我们的诗坛已经沉寂了很久。在这中间虽然还有过郭小川这样的“战士”声音此起彼伏,遥相呼应,但寥寥几声的呐喊终于被四周更为博大、深沉的基调所淹没。也许我们的诗坛在还没有完全经历过激情忿怒的青年期,就过早地步入了看穿红尘的中年期。

洪天国(加拿大作家,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曾任《人民日报》特派记者):

川沙诗选集《拖着影子的人群》的出版,使我们在热闹与现代感之中,添加了一缕情思。川沙的诗选集把忿怒、忧郁与温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彤(加拿大诗人,文学评论家,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

川沙的目光,有透视人性的深刻;他的视野,有纵览环球的广阔。川沙的目光如清冷的月光,透射过一行行诗句的帘栊。于是,人与世界都笼罩在一片冷峻的诗意中。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