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上大学改变了我
2002-03-27 22:03:21
来源:星星生活

朋友们常问我,在加拿大上学与在中国上学有什么区别?目前我觉得主要区别是语言和学习方式,中国人在国外是用非母语学习,总觉得差一点,不是很自如;另一方面是学习方式的不同,国内的本科教育更多的是传授知识,而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能力,但加国本科教育就很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将以我学的“Critical Thinking”这门课为例来谈一下我的体会。

我暂且将这门课翻译成中文“批评性思维”,我个人认为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语言水平和改变思维方式。教授的教学方法一般是给学生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课后做大量的阅读,上课时带着自己的问题作讨论,讨论完以后回家写文章。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灵活,学生必须边阅读边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对错,只要你能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能够让读者条理清楚地明白你的观点就可以了。

这种学习方式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首先是不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由于文章涉及的面很广,包括西方的历史、文学、小说和社会学等,而且有很多很新的概念,所以,理解起来较难,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就更难。第二,要支持自己的观点,你必须要有充分的论据,在通读文章以后要从中找到能够说明问题的素材,然后完整地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我觉得在英文行文方面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第二个收获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前我对于“什么是历史”的看法是固化的,我以为历史就是客观且完整的事实,但现在我明白,历史都是不同时代的各派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观点而选择历史事件写出来,所以没有绝对永恒的历史。那么,以这样的“批评性思维”思维方式看待历史,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你自己就会非常独立地去思考、去判断。

当你去思考和判断的时候,你就必须去研究,去追根求源,这样,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批评性思维”运用在学习和工作中。我认为,这种“批评性思维”的形成,对于我自己适应西方社会也是非常有益的。

这门课的考试也分成好几个部分,其中占最大比例的部分是做演讲。班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3-5个人,每个小组要选择一个题目做30-45分钟的演讲,而每一个小组成员要讲5-6分钟,剩下的10分钟集体回答听众的问题。

演讲从选题到选材,找资料,画图表,做幻灯,都由学生们自己决定。这种方式既非常锻炼个人的能力,也大力强调了团队合作精神,每个人为了台上的5分钟必须花时间精心准备,而每个小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才能一起把整个演讲做好。而演讲能力、个人奋斗和团队精神也恰恰是每个人在北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结识了很多同学,其中有一个来自台湾的女孩,英文名叫Amy。Amy英文非常好,如果你闭上眼睛听她讲话,你会认为她是一个西人。从Amy身上,我也看到了大陆教育和台湾教育的不同。Amy是台湾一所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当地政府送她到约克大学修一年同专业大学三年级课程,一年后她将回台湾修完大四的课程,然后毕业。

她告诉我,台湾各所大学每年都有一批这类的学生去国外的大学修课,所以,很多学生都有海外求学的经历,使得台湾的教育体系容易与西方的教育体系接轨。而大陆的清华大学今年9月也派出了一批这样的学生,不过学生是从大学一年级就来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上学,读完4年以后再回国。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让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大学4年时间全部在海外求学,这样完全移植的方式最后收到的效果应该不会好过台湾一年嫁接式的方式。

Amy在领导小组做演讲方面非常有经验,她告诉我,在台湾,他们经常做演讲。这次,Amy小组的演讲是以小品的形式来做的。他们小组5个人分别扮演法官、父亲、父亲的律师、女儿和女儿的律师,小品的场景是法庭辩论,辩论的主题是跨种族的婚姻。父亲和父亲的律师通过各种例证来反对华裔女儿嫁给白人男朋友,这些例证包括跨种族婚姻的研究调查表,古今中外对跨种族婚姻的舆论等。而女儿和女儿的律师则通过比较普通婚姻和跨种族婚姻的优缺点来说服父亲同意女儿嫁给白人。

辩论很精彩,后来在回答听众问题的时候,全班同学和老师都参加了讨论;最后,我们的话题从跨种族婚姻延伸到普通婚姻。

这是让我非常难忘的一节课,对于Amy的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小组做了很多新颖的画板),我非常佩服,我们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小组的成绩会得A。但令我们惊讶的是,他们小组的成绩是C+,而老师的评语指出,虽然他们的演讲从各个方面都很好,但演讲的核心是要给听众一个明确的意见,而不仅仅是罗列各方的意见。他们小组的观点究竟是支持还是反对跨种族婚姻?至于听众们是否同意他们的结论,则是各人“批评性思维”来考虑的问题。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