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络:王小波的号召力
2002-05-15 19:38:03
来源:星星生活

【多维社记者田道远报道】王小波的号召力就在于他把个人主义同严格的道德和社会科学讨论结合起来。他和他的继承者可能最终唤醒过度自我沉迷和不关心政治的一族人的政治意识。这样的作家引起关注和有众多读者是中国社会正在成熟的积极现像。

《亚洲华尔街日报》编辑芮育光(Hugo Restall)9日发表《中国倒下的自由勇士》一文,纪念王小波。文章说,5年前王小波心脏病突发去世的时候,他是个相对不知名的北京作家。他的散文宣扬个人自由和追求真实,仅仅在比较勇敢的《南方周末》和《联合生活周刊》(Joint Life Weekly)上面发表。他的小说也探索同样的题材,被很多出版社看作不理想,因为他描写了婚前性生活。但在“王小波迷”的小圈子里,尤其是台湾,人们都承认他的才能,却没有人预料他会产生长期影响。

但今天,王小波的作品已经在中国大陆各地都有读者并有人讨论。他的忌日成为报刊和互联网上发表回忆和纪念文章的时机。王小波的遗孀、性学专家李银河说,最近出版的王小波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数》7万册很快卖空;此外,盗版可能是正版的几倍。由于王小波的小说也很受欢迎,许多作品都在互联网上流传,可以相信他的读者有几百万。

文章说,这种真正独立和流行的文学发展现象显示变迁中的中国文化。在改革年代之前,当社会受到严格压制的时候,人们只有几本虚构轻小说匿名流传,但它们都没有颠覆性或者影响。在80年代,有些得到官方支持的作家打擦边球,却没有形成文学现象。

王小波的作品多数是集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基于现在仍然偶遭批判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个人理想的实现。他声称,每个人都应当发现生活的目的,这样做的唯一方法就是摆脱上面要加给他的束缚。

文章说,王小波认真写作,推动民主,质疑民族主义的上升,拒绝参加官方的作家协会。王小波的号召力就在于他把个人主义同严格的道德和社会科学讨论结合起来。他和他的继承者可能最终唤醒过度自我沉迷和不关心政治的一族人的政治意识。这样的作家引起关注和有众多读者是中国社会正在成熟的积极现像。

本版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