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犹犹豫豫踏上回国路
2003-01-22 06:25:13
来源:星星生活

自中国开始经济改革以来,四十万最聪明的人才离开家乡到海外留学,只有十五万人归国。但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留学人员开始认真考虑归国发展。有些人感到在国外已经碰到“玻璃屋顶”,而中国的优惠条件和灵活政策也更有吸引力。

但是并非所有人的归国之路都是顺利的。有些人回国之后感到工作文化难适应。

据CNN报导,朱祝恩(June Zhu)一九八七年离开中国到英国学习生物化学时,她仅仅怀著总有一天要回国的模糊想法。她所离开的中国月工资平均一百元人民币,寻找自己所希望从事的教育职业很困难,尤其是要找好学校更难。

她的困境也是当时许多中国受过高等教育者移居海外的原因,多数人表面上都是要到国外留学,但更主要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多机会。

但十五年之后的中国已经大不相同。朱祝恩和一千三百多海外留学生和专业人士最近在广州参加一个吸引留学生归国的展览。目前居住在洛杉矶的朱祝恩预计可以在广州找到年薪十万元的工作。她说,“现在条件好多了。如果一切顺利,我二○○四年回来。”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中国国际化问题的副教授兹威格(David Zweig)说,自一九七八年以来,中国四十万名最好、最聪明的人才离开家乡到海外留学。但只有十五万人归国。

他说,多数到国外留学又回去的都是政府资助的学生。那些自费出来留学的只有百分之十的归国。

自从邓小平开始经济改革并结束毛泽东的继续革命之后,中国在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允许更多学生走向世界。出国留学人数从一九七八年的八百六十人增加到二○○○年的二万四千人。但直到最近,更多留学生由于中国经济繁荣、私人和外国公司提供的更多机会而开始归国。

中国政府也对留学人员保证来去自由,为理想人才提供从机票到住房的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他们回国。

兹威格说,很少人愿意为国有企业工作。有吸引力的选择是为合资企业或者外国公司工作,如果有产品可以建立自己的公司。

在广州展览会上有可能成为企业家的是在加拿大留学的广州人朱迈克(Mike Zhu)。他是到展览会上寻找资助,建立企业,生产并出售自己的教育产品。

他说,“如果能找到夥伴,我就回来住一阵子。过去几年加拿大经济相当差。在中国的最大优势就是我是中国人,我懂中国语言和文化。”

其他人也说是因为同样的理由而归国。许多人说他们的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他们感觉在外国碰到了玻璃屋顶。

但归国之路并不总是顺利。有些人说,他们回到中国后面对的是不同的工作文化和低工资。

归国的黄莱瑞(Larry Huang)说,他去年辞去美国一份信息技术工作,回到中国,在北京一家计算机公司月薪一万元。在中国他的工资属于高薪,但仅仅相当于他在美国工资的十分之一。

他说,如果为设在中国的外国公司工作,他的工资至少加倍。如果作为外籍人员被雇佣,可能得到同美国相同标准的工资。

三十五岁的黄说,他有时对于中国的工作文化感到难适应。“这里的工作习惯要慢一些。这里有很多会议。我们讨论很多事情。如果在美国,可能一次会议解决问题。”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