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临终前的手势之谜
2004-03-16 17:49:36
来源:星星生活


30年代于右任像

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受到国共两党共同尊重的长者有两人,一为孙中山,一为于右任。于右任先生早年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

于先生不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清末以来杰出的书法家。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身为国民党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生活俭朴,家里除文房四宝外,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身上穿的是土布袍子,鞋袜也是土布做的。

于右任曾对人说:“我生平没有钱,年轻时以教书为生,现在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受。袋里从不带钱,身上只有一个褡裢袋。别人的袋子是放银子的,我的褡裢袋只放两颗图章,参加任何文酒之会,或者有人馈赠文物,我别无长物为报,只好当场挥毫盖上两个印就算了。”

1948年3月,国民党当局强行举行所谓的国民大会。根据1946年制定的“宪法”,这次大会要选举总统、副总统。于右任在国民党内威望甚高,加上为人正直,许多人希望他能出来竞选。

竞选期间,一些人公开用钱买票,在各大酒楼开流水席,轮番宴请各地代表,还有的派说客携带衣物、食品、票子、金条四处串连,收买代表。于右任没有钱,决定给每位国大代表送一幅条幅。他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近两千幅“为万世开太平”的字画,另备两千张签名照片,放在家中的客厅里摆着,使来看望他的“国大代表”人手一套。有的人不明于右任的这种做法,问他:“于院长,人家送金条,你用什么打发我们啊?”他听了,幽默地说:“我也用条子打发你们(指字画)。”后来,有人问于右任:“你这条子抵得上金条吗?”他说:“‘为万世开太平’几个字,肯定比金子值钱。”

由于于右任没有请客送礼,因此,在第一轮投票时,于右任只得票493张,位居第四。落选的第二天,于右任去开会。当他走进会场时,支持他的代表起立鼓掌达10分钟之久。


民国45年5月5日,蒋中正先生于台北亲贺于右任院长78岁寿诞。

1964年,于右任从蒋介石的人事布局中,看出蒋经国要接老子的班了。有一天,蒋经国来看于右任,并对于说:“许多人有于老的条幅,我却没有,可否题赠一副条幅给我作纪念?”蒋经国的要求,正合于右任的心意。经过思考,他给蒋经国书写了一副条幅:“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书写的这14个字,显然是说当今天下之利是国家、民族之利,即将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万世之名,自然是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留名青史,名扬万代。据说,蒋经国看了这副条幅后,很高兴,当即向于右任表示,这副条幅要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于右任的条幅在蒋经国的办公室挂起来后,很快在台北高层传开,而且作各种解读的都有。一些喝墨较多的人看到这副条幅后,无不佩服于右任这副条幅的文字功力及深远意旨。此条幅的另一高妙处是政治立场不同的人,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滞留孤岛的于右任到了晚年,对大陆及家乡情念颇深,有时甚至夜不能眠。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写下一首情深意长、影响海内外的哀歌《望大陆》,其乡思之苦,溢于言表,成为千古绝唱。

《望大陆》

于右任,1962年1月24日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望(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住院后,病情日重,但他仍时刻不忘国家的兴衰与统一。一九六四年九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原台湾“监察院”秘书长、后任“考试院副院长”的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看他。于右任很高兴,似有许多话要对杨讲。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此时,于头脑还比较清醒。杨亮功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

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个指头。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问道:“院长,我不知你讲的是什么意思。你用笔告诉我行不行?”

于右任点头同意。

杨亮功递给于一支笔,不料于右任握不住,无法写出字。

过了一会,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又问:“院长,是不是对举债赴美国留学的三公子于中令放心不下?”

于右任摇头,杨亮功只好对他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我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

于右任点了一下头。

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杨亮功虽数次来看于右任,却无法问出他伸出的一个手指和三个手指是什么意思。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日晚上八点零八分,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八十六岁。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

杨亮功向几个知己讲过此事,请他们帮助解开此谜,没有一个人能解。

后来,资深报人陆铿去看杨亮功先生,杨又将此事告知了陆铿。他左想右想,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和“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一九九七年秋,陆铿到台北去看于右任的老部下、与于右任关系甚密的台湾著名书画家刘延涛先生时,将于右任弥留之际伸出“一个指头”和“三个指头”的故事告知了他,并请他解读其中的意思,刘延涛听了,摇头说:“这很难揣度。”

过了一会,刘延涛感到于右任的这个谜团很重要,又问陆铿:“你的看法呢?”

陆铿说:“我认为,从于老的为人、品行及他写的《望大陆》一诗看,一个指头,应指中国统一;三个指头是指他能在中国统一后,归葬陕西三原县故里。于老从来是以天下为己任,心里想的都是大事,家事和个人事均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前提。他的一生以及做的任何事情,总是紧扣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因此到死时,也要表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刘延涛听了陆铿的阐述,认为陆的看法与分析是对的。他对陆铿说:“怀乡是人所共有的感情,只是于老的感情特别深;统一是中国人共有的愿望,只是于右任老先生的愿望特别的强烈。”

陆铿和刘廷涛的解释,解开了于右任老先生临终前的一个谜团。


髯翁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1879-1964)生平简介

于右任生于一八七九年四月十一日,系清末举人,中国国民党元老。原名伯循,字右任。陕西三原县人。7岁入塾学就读,17岁入县学。他才华横溢,被称为西北奇才。25岁以第十名考取举人,受聘为商州中学堂监督。后因讥议时政,得罪清廷,遭到清政府的通缉,亡命上海。1905年与震旦学院离校同学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同年又与留日学生在上海创设中国公学,一九零六年为筹集《神州日乡》的经费去日本,在日本东京拜会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不久,于回到上海,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其中《民立》报为辛亥前后革命的活动阵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于右任也因此赢得中国近代报业史上“元老记者”的尊称。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后,于右任初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8年回陕西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离陕到上海,与叶楚伧等创办上海大学,并任该校校长。1924 年,国民党改组,于当选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随孙中山北上,任北京政治委员会委员,极力赞成国共合作。翌年,任国民军联军援陕总司令,随军进驻西安。1927年率部与北伐军在郑州会师。1927年以后,历任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1928 年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1931年任监察院院长。1938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1947年再次当选监察委员,被推任院长,任内对现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和监察权的行使,颇有贡献。于长期寄居台湾,时以诗文抒发思念桑梓、热爱祖国、渴望统一之情。他擅长书法。遗作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等,另有为数可观的散篇诗文。


辛亥革命前后主持创办的报纸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