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华人超市经营谁领风骚?
2004-05-06 22:53:27
来源:星星生活

(星星生活专题报导组)在加拿大,开放的移民政策给商家提供了愈来愈广阔的市场。据联邦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华裔占全加人口约3.5%,突破了百万大关;而在安省,华人接近50万,其中有80%定居在多伦多,这个数字对于经营华人超市的商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两年前,随着以经营亚洲食品为主的大统华超市从温哥华进军多伦多,一种更新的市场经营观念对华人超市传统的经营模式产生了正面的冲击,多伦多华人超市的经营因而进入了贪新弃旧、重新洗牌的时代。

显然,在今后的数年里,多伦多少数族裔特别是华人移民数字仍会持续急剧上升,有愈来愈多的商家包括主流社会已盯着多伦多这块市场。而除加拿大本土外,美国超级市场集团亦看好加拿大亚裔市场,拟纷纷北上分一杯羹。

加拿大华人超市今后发展的格局是什么?作为超市的经营者如何认识市场?未来的走势是一枝独秀还是各领风骚?带着此相关问题,星星生活专题报道组走访了数家华人超市的经营者。

起步于唐人街的华人超市

早期的华人店铺,带有很鲜明的乡情色彩。

现年78岁,1950年移民加国的蔡伯在接受星星生活记者采访时说:“那时候聚居多伦多的中国人很少,准确地说,唐人街更像是家乡的墟集,除了中餐馆,乡里乡亲光顾最多的就是各类型的店铺。”一些老华侨甚至用“购物疗乡愁”来表达他们对唐人街店铺的喜爱。

唐人街的店铺多是夫妻档,兄弟档,在经营上分工比较明确,百货店是一种模式,果菜店是另一种模式,这两种模式至今仍保留下来。在一些老城区,单一的华人果菜店依然按照原有的模式经营着。

在QUEENSWAY靠湖边老区的一间上居下铺的果菜店,来自香港的张女士告诉星星生活记者:这间店有30多年历史,她于8年前花4万元购入(生意),之后添置了相应的风冷保鲜柜,主要出售蔬菜、瓜果与鲜花,顾客相对比较固定,大多是年纪偏大的街坊邻里。张女士说:超级市场的出现并不影响她的生意,因为经营了8年,一方面她对每一位顾客的购物脾性相当了解,另方面,顾客也以到她的店购物当成是生活中一种乐趣。

张女士的店体现了早期果菜店的特色:家庭式经营,相对稳定的客源,经营者与顾客间有着某种情感上的联系。

在多伦多,华人商铺从单一的百货店与单一的果菜店向较完整的超市发展经历过一段较漫长的时期,发展速度与规模受制于移民潮的高低。80年代末期,随着大批华人的到来,华人超市有了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Kent Lam是金山大超级市场创办人之一,他在接受星星生活记者采访时说“1989年我和大哥一起在中区唐人街创办第一间金山,刚开始可谓是赤手空拳,事不分大小,亲历亲为。金山办起来后,大哥再出去开大江超市。我们家有八兄弟,另外的6兄弟后来纷纷加入帮忙。十五年来金山已发展成拥有4间分店,员工近300名的大型超市,这一切确实来之不易。”Kent说到现在他都会经常回去唐人街的原金山旧址看看,站在那里,会想起许多事情,很感慨。

不过,决意从唐人街走出来,确实是华人超市走向成熟的标记,原因是假若时光倒流二十年,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中,居住在多伦多的华人会视唐人街为华人社区的中心。但进入80年代,这种观念随着大批新移民的到来,他们不但选择了市中心,还会选择在北约克、士嘉堡,甚至是万锦等地居住,唐人街的中心作用已经减弱。加上狭窄的唐人街商号林立,寸土寸金,竞争异常激烈,在此种状况下,要拿出足够大的位置来建立超市相当困难。金山兄弟应该是唐人街较早投入做超市的,当时的营业面积也就2500尺左右,如果要图发展,困守唐人街不但没有出路,且远离了大部分新移民。

第二间金山是目前的Leslie/Finch分店,建于1991年。Kent说当时如果不冲出来,就没有今日金山的规模。Kent笑称:当年第一批做超市的人,现在还在做超市的已经不多了,而留在唐人街的,就更少了。

十五年风雨沧桑,新人来,旧人走,新旧交替,华人超市经营路确实不好走。

竞争的结果谁吞并谁?

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多伦多华人超市的经营本来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静态,自从两年前大统华从温哥华进军多伦多,才催化了多伦多华人超市经营竞争的激烈化。

对于这种观念,Kent持否认的态度。他说在商言商,商业本身就充满着竞争,不是哪一间店和哪一间店争的问题。“就以当初在唐人街开第一间金山为例,为了取得新鲜而又便宜的果菜,每天都要跑街市好几趟,从选材料,核价,到进货,每个环节都要兼顾,因为果蔬的利润本来就不高,稍有不慎,别人的货就比你新鲜,价格比你便宜,你就被打败了。比如进菜芯,进货价是八毛钱一磅,卖出去也就是赚几毛,但如果经过修改,或者包装好,这又是另一个售价,利润的取得在于你付出的劳动,这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Daniel Lin是大统华超级市场安省营运总监,他在接受星星生活记者采访时也就市场的竞争规律作了清晰的解答:“大统华自1993年在卑斯省烈治文市开设第一间分店以来,从来不将任何人看着是假想敌。我们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市场定位以亚裔人为服务主体,在西方市场矗立追求新鲜的世界、东方的风情风格。”对于大统华将于今年内在多伦多再开两间,使大统华在安省共拥有3间分店的举措,Daniel强调,这是基于未来的发展,通过对市场预测作出的。“我们认为安省未来的市场空间仍然存在,加上不同品位的消费,不是谁吞并谁,而是市场定位的提高以及市场的重新分配。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西人超市,我们会看见有不少的中国顾客,这些顾客之所以选择西人超市,原因也许是喜欢西人超市里的食品,也许是希望那种气氛,或者是干净舒适的环境。食品对于许多华人超市来说应该没问题。丰富的货源不但受到亚裔顾客的喜欢,连西人顾客也都接受。但气氛和环境,却是华人超市所欠缺的,这恰恰是大统华所致力的,所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保持大统华的品牌优势,就一定可以开拓更宽阔的市场,这个市场不仅只封闭在华人圈子里”

大统华走高品位的市场经营会否对西人市场造成威胁?星星生活记者就此采访了位于Bayiew/Highway 7的Loblaws店,该店负责人特意向我们推荐了Loblaws总店负责少数族裔食品市场研究的负责人,该负责人就华人超市向高品位方向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西人超市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多伦多,华人超市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这体现在货品种类(比如鲜活鱼等)和较低的价格。我们已经注意到,像金山、大统华等店正向正规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个好事情,得益的是顾客。作为主流社会超市,目前已经认识到这种良好的竞争,并且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比如增加一定数量的中国食品,像大袋的米,以酱油为主体的中国式调味品,还有如面食品之类。在一些中国人的节日,我们会在中国媒体上投入一定量的广告,设立一些应节的特别推销。像中国的春节,我们会根据中国人的习俗推出过年糖果。”对于未来的发展,该负责人幽默地表示:“也许有一天,Loblaws会设立大大的海鲜池出售活鱼,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华人是否已经有意识地与西人抢市场?具有丰富实战经营的Kent说“其实彼此走的路线完全不相同。做超市,一开始市场就已经定位。西人需要的东西,华人不一定就需要;华人需要的东西,西人也不一定会接受;两个市场是分立的,不可能互相覆盖。当然,顾客可能会两头走,但华人在消费上,仍以华人超市为第一选择。”

Kent的这个分析是对的。其实不要说华人与西人,就算华人与华人之间,来自不同居住地的华人,在采购商品上,也有很浓厚的地域印记。

位于城市广场内就有两间港式的华人超市,一间是富华超级市场,一间是兆丰超级市场。

作为兆丰超市的经理,Winnie Che在接受星星生活记者采访时表示:“兆丰是在1997年取代李氏鸡铺而建立起来的,开业7年来,我们经营的方针是先要给顾客提供优质,其次才是优惠价格的货品。对于如大统华等具规模的超市的出现,Winnie笑言完全不用耽心,因为“彼此的经营有很多不同。大统华走的是台湾的路线,而我们走的是香港路线,风格完全不同,客源也有区别。”当记者要求Winnie详细说明“台湾路线”与“香港路线”的区别时,Winnie以零食作例子,大统华许多食物,无论产地、品味、牌子,都是台湾的,香港人在选择商品时,更习惯选择香港老牌子的食物,这也是我们的顾客大多是操粤语的香港人或者大陆人,过年过节,或者是长周末,有些美国华人甚至会开车到来采购,这多少体现了我们经营的特点,各有各做。”

既然大统华鞭长莫及,且在客源上有不同的区别,那么面对来自同一个商场里的另一间同类型、规模也相似的富华超市的竞争,兆丰如何看待?

Winnie 说:“一间超市,从它开业那天起,就要面对整个市场,面对竞争。谁能拿出新鲜而又价廉的货品,谁就占有市场。”

Winnie的意思很明确,即既然一间商场内有多间餐馆、多间手机店,所以有两间华人超市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顾客总会在两间店,甚至还会到对面的Nofrills去走走,他们想买什么,心中有数的。”

同样,在商场另侧的富华超市经理Susan Ho在接受星星生活记者采访时表示:“富华是1992年开业的,我们一直将视点看着自己,看着顾客,而不是看着别人。过去12年来,我们坚持灵活多变的营销方式,比如加快商品流转速度,保证果蔬、肉类以及活鱼的新鲜,还有就是不断创新。” Susan特别以富华推出的煲汤料为例:“同样是卖瓜菜,我们每周会按照不同搭配组成煲汤备料,结果在销售上很成功。”关于竞争,特别是来自兆丰的竞争,Susan特别强调:“在经营上将每项工作做好,就等于做好了市场;做好了市场,企业就会发展。”

Daniel就大统华被称为台湾式超市作了特别的澄清:“大统华的经营路线是以为亚裔服务为主体的,综合亚洲,包括香港、台湾、中国大陆以及日本等先进国家或地区超级市场管理的经营。我们从来不将家同行看着是一个竞争对手,市场是共同的,我们会力求做得最好。”

声言从来不怕竞争的Kent谈起十五年的经营,他说自己是从风风雨雨跌撞过来,在成功与失败上都有着极之丰富的经验。“1991年,金山决定从唐人街走出来,就是为了赢得在竞争中的主动。Leslie/Finch分店是华人超市里第一间具规模出售活鱼的商店,至今,金山仍保留着出售活鱼海鲜的优势,像投资一套气泵花费近百万加元,目的是24小时过滤,保证淡水鱼生活的水质,鱼新鲜、品种多,死亡率低,没有泥味,这是我们的优势。”声称一周有四、五车鱼从美国过境的Kent认为:“华人超市间的竞争是存在的,市场就是那么大,人就是那么些人,谁能将果菜与活鱼做好,谁就能保住市场。”

对于竞争结果的预测,Kent坦然有人开店有人关门是市场规律。在大统华进入多伦多以前,金山一样面对许多对手,这谈不上谁吞并谁,市场那么大,没有任何一家可以独吞市场。

Kent不愿提已经倒闭的超市,见星星生活记者提起原来的“四五六超市”时,他笑说不只这一间。Kent所担忧的是华人同行间假若走低价竞争,得益的是顾客,而首当其害的是一些中小型超市。不过,他有信心相信:商业买卖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顾客到超市消费,先要看货好不好,然后才是价格。所以他相信削价竞争最终会导致不守规则者被市场所淘汰。

走出华人超市经营的局限

加拿大零售业顾问赫德马认为:“既然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等大城市有大量亚裔人口聚居,商人纷纷设立亚洲式超级市场是大势所趋。依照我个人的看法,商人到现在才争夺这个市场已经迟了一些。”

赫德马所说的“迟了”,也就是市场的饱和。

事实上,不管这些年华人移民人数如何激增,但于总体来说,华人,或者亚裔移民的总和仍属于少数族裔。既然在饮食与消费观念上,华人与西人之间仍旧存在着区别,那么,在超市的经营上,要争取西人顾客,扩展西人市场在目前毕竟是件不切合实际的事情。我们不排除大统华所说的重新分配市场,有包含西人部分市场的再分配,但从总体上看,“重新分配”的仍旧是华人消费市场。

既然华人消费市场面临着重新的分配,那么有些商家能得到市场,必然就有些商家会失去市场。这就是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律。

受市场的限制,眼看横向的拓展已不可能,那么华人超市经营者怎样才能保持风光如初稳固市场呢?大统华的进入与金山的改变为经营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1997年进入大统华,从普通的店员一步一步升到安省营运总监的Daniel就大统华的管理模式向星星生活记者介绍道:“进入九十年代末期,超级市场的经营与以往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顾客到超市购物,除了要求货物的新鲜和价格的合理外,还希望能获得两种购买享受,其一是‘一次买齐’的方便服务,另外就是追求舒适、赏心悦目的购买经验,将购物当作是一次悠闲的散步,这是市场对经营者的要求。过去西人认为华人超市味道差,环境脏乱,货品摆设缺乏艺术感,这些都说明华人超市在服务上不能满足顾客所渴求的更高雅舒适的购买经验,而大统华的出现,改变了西人对华人超市的印象,这是它能连开十多间连锁店,横跨加东加西的原因。”

面对“新超市观念”的出现,作为传统的经营者怎么看呢?Kent特意请星星生活记者到密西沙加新开的第四间金山分店参观。与另外三间分店所不同的,密西沙金山店更着重于环境的建设以及经营的调整。像鱼部专门开辟了独立的单间,一扇自动开闭的大门将海鲜池与整个营业大厅分离,改变了华人超市味道差的恶习;在货架设置上,根据不同性质的物品划分区间,在布置以及宣传广告上都各不相同;从商品销售看,密西沙金山店经营范围比另三间分店更广,包括了照片冲洗和化妆品专柜;从顾客立场考虑,密西沙金山店增加了方便顾客使用的弹簧秤,还开辟了设有卡座和餐桌,供顾客就餐的熟食区……凡此种种,说明金山超市已经在变,这种变不但适合华人顾客,而且适合西人对超市的要求,是市场的。

其实,何止是华人超市在变,就算西人超市也在变。作为安省拥有70多家连锁超市的龙头大哥DDLoblaws在提升超市的“附加值”方面,也在积极地作出改变,以适应顾客在购物形态上的转变。像强化儿童服务,包括提供高质素高营养的儿童套餐半成品,店内设置儿童服装、服装干洗、咖啡店以及店内保姆服务等。西人超市的这个转变,应该引起华人经营者的重视。有报导指,未来数年,多伦多超市将会继续向集超市、百货、烹饮、园艺、健身托儿、数码摄影服务、家居电器、美容医药于一体的“一站式”悠闲购物服务中心。多伦多超市的这个未来蓝图,同样也应成为华人超市发展的一个中期目标。

面对强大的市场压力,一些中小型超市应该如何求生存?摆在我们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走特色化,作为单一的经营体,在资金无法满足扩展的前提下,先完善现有条件的改造,并依助一些大商场的经营环境,改变经营的单一状态。一切正如我们所说的,市场是垄断不完的,坚持自己的特色是经营的根本;还有就是在求变中凝集力量,一些中型商家面对大商家的竞争挑战,应尽快通过组合集结,集中力量,改变自身的经营条件,提高竞争能力。这是华人超市走出局限的发展之路。

结束语 沃尔玛与凯玛特的故事

早期的移民都知道在加拿大和美国原有两家超市,一家是沃尔玛(Wal-Mart),一家是凯玛特(K-mart ),两家超市的竞争体现在价格上,细心的顾客往往发现在竞争中沃尔玛的价格越来越低廉,而凯玛特超市的价格却依旧。据说后来凯玛特超市曾想以低于进货价的价格销售商品为由起诉沃尔玛制造恶性竞争,但沃尔玛在出示进货单据后却令凯玛特大吃一惊,原因是沃尔玛采用了供应链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因此其零售价竟然比凯玛特的进货价低。故事最后的结果是沃尔玛最大的竞争对手凯玛特终在2002年初宣告破产。

沃尔玛与凯玛特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管理是超市经营之本。

星星生活专题系列报导:

多伦多华人超市经营谁领风骚?
http://www.newstarweekly.com/news/viewarticle.php?t=38502

主流社会看华人超市
http://www.newstarweekly.com/news/viewarticle.php?t=38476

在华人与西人超市间的抉择
http://www.newstarweekly.com/news/viewarticle.php?t=38352

多伦多部分超市经营状况抽样调查
http://www.newstarweekly.com/news/viewarticle.php?t=38512

大多伦多地区部分超市抽样调查
http://www.newstarweekly.com/news/viewarticle.php?t=38511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