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对某些同胞表示叹息
2004-09-01 21:51:35
来源:星星生活

读完8月13日出版的第150期贵报B17页所载文章《为什么同胞聚集的地方常让我叹息》(简称《叹息》)之后,确实深深地叹息了一阵子。

作者敢于痛揭同胞疮疤的勇气可嘉――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决计不会爱她身上的脓包,哪怕只是个小小的脓包,无关生死。

生活在加拿大,我同样发现过类似文中所指的现象,尤其是乱丢纸屑杂物那种行径实在令人侧目。我甚至看到过有位广东老太太在超市一边剥开胡桃壳把肉往嘴里送,一边把完整的胡桃装进塑袋,而在她面前的那堆壳却远比装进袋里的多!当时,我也只得叹息一声。

同样的叹息出现过不止一次。

如果让我比较一下中国人和加拿大人的素养,我必须承认确有不小的差距,但或许没有大到如文中所述,在“得天独厚的环境”里顽固地不愿做到和人家一样而死抱着那些“劣根性”不放,终致造成理该承受的种族歧视。

令人叹息的不仅是同胞们的劣行,更有走出国门的华人把自身置于“国内大众”之上的那股傲气,似乎他们的举止足以代表中国人的最高境界。依笔者愚见,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任何民族、任何人群的道德水准、自律能力均有高下良莠之分,不能以偏概全,妄下断论。设想,要是在中国大陆有位女士能像文中提到的那位日本小姐一样有幸被聘作外国使馆的工作人员,她的“敬业”精神和“耐着性子办事”的工作作风恐怕不在日本小姐之下。当然,她在“国内大众”里面该是个佼佼者,就同那位日本小姐一样。

再说,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秉性和习俗,比如说,日本妇女可能还多少继承了一些温良恭俭让的传统,较之西方女性更善于谦和容忍。几十年前,当日本兵高举着刺刀枪戳进中国人的胸膛时,他的夫人也许照样彬彬有礼地在向中国客人打躬作揖。至于“敬业”,从文中所叙,我看不出那位小姐如何严格地“按规章办事”:除了坚持要求来者再次排队之外,她先是“网开一面”没让申请人回家带同所有“本人”前来,继而违反自己“反复强调”的关于“更换护照必须使用半年之内拍摄的照片”之规定,“最后还是给他办了手续”。她确实很为他人着想,特地“进行了一次播音通知”,要求大家在排队前先把护照签证等页复印好,但依然还有那么些“也是因为没有复印而重新排过队”的人守候在那里。怪谁呢?既然是在理该熟悉中华民族“劣根性”的中国大使馆,那么责任当然在使馆身上――为什么他们竟没有挂起一块像“遍布世界各个旅游胜地的中文警告”那样的告示牌呢?为什么他们就不想去学学“日本精神的原点”、“日本精神的灵魂”:“无论如何不给他人添麻烦”呢?

可惜,那些“原点”,那些“灵魂”往往被曾经领教过日本精神的中国人忽视了。他们只记住历史上的“麻烦”,只记住小泉纯一郎坚持参拜供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所造成的麻烦,只记住日本外相和防务厅长接受采访的电视节目以质疑的口吻吼叫“必须先删除中国历史教科书内的抗日战争史”而引发的麻烦……在这种“忽视”和“记住”互相交叉时所出现的“麻烦”究竟是谁添加给谁的呢?中国人不是不会“处事谦恭得礼”,关键是看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在日常生活中,不分现居国内还是国外,所有中国人确该学得文明些,礼貌些。《叹息》的作者对自己的同胞爱之深,责之甚,这是件好事。然而,在她要求我们“至少要做得和日本人一样”的时候,最好根据国情,有所选择地去做。例如:不少日本女人认为自己的丈夫下了班就回家,不到外面去寻欢作乐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仅中国人接受不了,西方妇女或许也不会认同。我们尝受过被蒙上眼睛“洗脑”的滋味,一旦扯去了那块蒙眼的布,应当冷静地、全方位地环视世界,辨证地作出比较,决定取舍,千万不要把目光聚焦在一个点上而成了另一类的“井底之蛙”。须知:不管哪个民族,哪种人群都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就拿最讲究饮食卫生的北美人来说,你也经常会看到不少衣冠齐楚的上班族在街上吃完手里的食物之后用舌头把五个手指都舔遍了。至少,我不想学这种习惯,也不想接受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对我的“洗脑”。

当我们真正学会分辨时,当我们真正有了明确的目标时,“一片赞扬和清新”的局面会出现的,因为我们并不先天愚蠢。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