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的离婚和闪婚
2004-12-14 15:33:18
来源:星星生活

85岁的陈老先生,来到座落在杭州解放路上伟星大厦10楼浙江省第一家离婚公司――万马律师事务所婚姻家庭部。几十年来,老先生与夫人感情始终不和,对自己的婚姻失望,但子女阻拦他俩离婚,于是也就一直得过且过,如今子女都成了家,究竟还离不离婚,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上门找婚姻评估师。

经专业评定师22个实际婚姻和感情问题的测试,老先生被确认为不宜离婚。历经大半个世纪的困惑尘埃落定。据说,这22个问题是美国圣路易的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发明的数学公式设计的,这位教授是离婚预测研究领域鼻祖。

陈老先生的离婚与否,竟如此折腾,这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成了一个新闻。中国人步入开放的年代,离婚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当事人的悲愤和悲伤越来越淡,旁观者的理解和宽容越来越多。

BBC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江迅撰文说,一部新书《中国式离婚》(王海翎)和同名电视剧前不久同步推出,吸引了“围城”里外的人。以上海为例,小说荣登图书畅销排行榜首,电视剧创下今年以来上海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的最高收视率(10%),该剧VCD和DVD在不少音像盘片店脱销。

中国的婚姻模式很有特点,两个人只要感情好,就能在一起过日子,把财产、住房、个人空间都混淆在一起。但西方式婚姻就比较理智,婚前要做财产公证,婚后也往往是AA制。

在热播热销中,《中国式离婚》引发的关于婚姻、爱情、家庭问题的讨论也趋热烈。剧中的“林小枫”、“宋建平”,成了一段日子里人们谈论最多的两个名字。

网友在网站上开设专门论坛,“男人和女人究竟是谁在背叛婚姻?”“身的背叛,心的背叛,身心的背叛,哪种背叛最令人不能容忍?”成了家长里短的热门话题。

据官方披露,从1978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的离婚率上升了3.2倍,而在上海,离婚率在过去的20年中,更提升了20倍。今年1至10月,上海登记离婚率同比上升了30%。

时下,离婚成了一种“产业”。继中国大陆第一家离婚公司在北京开张后,上海、沈阳、成都、杭州等地的”离婚公司”一夜间异军突起,生意红火。据悉,婚姻情感咨询中心的收费,一般是每小时200元人民币(下同),一些着名律师收费竟高达每小时2000元,撮合一对夫妻最低是5000元,定案要离婚的收费最低是3000元,如果客户要求对婚外情调查取证的,价格至少2万元。这些费用对中国大陆普通百姓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了。

不少北京观众欣赏了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后,依然不明白究竟何为“中国式离婚”。那天参加王海翎与观众见面会,王笑着说孟“中国的婚姻模式很有特点,两个人只要感情好,就能在一起过日子,把财产、住房、个人空间都混淆在一起。但西方式婚姻就比较理智,婚前要做财产公证,婚后也往往是AA制。

像林小枫非要看宋建平的手机短信,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完全是中国式婚姻的祸害。这种模式导致了两人离婚时,什么东西都混在一起分不清楚。现在离婚手续简化了,中国人的离婚率也高了,但拖泥带水的现象越来越多。是不是应该改变原有的中国式离婚观念,这才是观众应该思考的。”

前不久,新浪网读书频道作了一场“我心中的中国式离婚”网络调查活动,开放式浏览点击有10万人,封闭式电子回件600封,调查结果显示,夫妻间沟通不畅是婚姻最大杀手。这与《中国式离婚》所表白的观点相一致。

王海翎对此说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网民关心这一话题,大家对‘缺少沟通’的共识,是我在创作中就想到的。早些年我创作的《牵手》,重点描写的是婚外情第三者,因此很多人以为第三者是婚姻的最大杀手,其实这种观点是浅层次的,因为大家缺少自省。”

事物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有写上冒号的结婚,才有写上句号的离婚。一段感情要走到怎样的境地才会戛然而止?离了婚的人,划完句号,另起一行而重起一段,很多人又会再写结婚的“冒号”。

当下,在中国大陆婚姻中出现了“闪婚”一族,这一族体正迅速扩大,“闪婚现象”如流感般在都市急速蔓延。一提到“闪”字,“闪电”、“闪客”、“闪存”、“快闪党”,这些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与快相关联的词语就“闪”进脑海。

那天在上海看东方电视新闻,一对仅认识13小时就喜结连理的情侣,在黄浦江边举行盛大婚礼。记者就闪电结婚问题采访新郎新娘。新郎说孟“我对我的婚姻并非一时冲动和激情。”新娘说孟“如果我没有把握,不会这么做。”

不过,记者采访前来参加婚礼的来宾时,大部分来宾对“闪电”结婚却持怀疑态度。“闪婚”如快餐,感情如纸巾。“闪婚”一族是快餐爱情时代的产物。嗜好“闪婚”者的心目中,莫非婚姻就是便利店、超级市场里可挑挑拣拣的廉价商品?在婚姻的天平上,一端放置感情,另一端放置时间,为确保感情的质量,人们通常增加时间的筹码。

眼下,“闪婚”却领风气之先,打破了这种平衡,一边是感情急剧上翘,一边是时间极度下压,婚姻的天平颤颤悠悠。虽说,当年有遵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有先结婚而后恋爱的无奈婚姻,如果说这也是一种“闪婚”,那这种“闪婚”带来的历史记忆,还不令人可怕吗?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