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艺术家的资本生活
2005-04-10 14:52:04
来源:星星生活

资本宠儿

逸飞集团与四个大公司:日本的伊藤忠商事(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之一)、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基金、法国最大的投资基金Vevendi和香港上市公司锦海捷亚(著名国际货运公司) 签了风险投资协议

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基金高级副总裁兼财务总监石明春说:陈逸飞使自己的品牌商业化的速度和程度让我们感到满意。我们投入风险资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把逸飞集团这个家族式的企业迅速机构化,也就是加速其个人产业的企业化演变过程。
 
美国《商业周刊》曾这样描述:走进陈逸飞的专卖店,其高雅的灰黑色装修,让人仿佛觉得这是在纽约或伦敦的高级服装专卖店。在中国服装市场上,来自海外、真正对逸飞服饰构成威胁的对手至少要在三年以后才会出现。

在华尔街做了3年融资业务的陈逸飞的独子陈凛说,风险投资看准的是陈逸飞这块牌子。他们认为逸飞这块牌子做服装和其他生活用品比如皮具,有一种不言自明的“贵气”,加上陈逸飞亲任艺术总监,这贵气里透着优雅脱俗――反正,这是市场中的稀缺资源。

大美术与大生意

除了做逸飞时装外,陈逸飞还帮助联想设计电脑造型、开逸飞时尚餐厅、做时尚网站,甚至还包括整个城市的美容设计……只要跟时尚有关、跟美有关的,陈逸飞似乎都很感兴趣,这也契合了他一直强调的大美术、大视觉观点。

陈逸飞有太多的头衔,在被问到是否介意称他为“商人、企业家”时,曾经最愿意自称为“视觉艺术工作者”的他,现在已经觉得称呼并不重要,做事情才最重要,愿意接受的最大美誉是“你做一件事,还像一件事”。他说:“别人怎么想我,冠以什么名称并不重要,做事情按照自己的原则考虑:第一是不是喜欢,第二是不是有条件做,第三,对社会是不是有益处。”

他坦言,没想到公司会做得那么大。“当初我每次回国,就像运输大队长,要帮朋友带各类世界名牌,即使尺码并不太合适的鞋都愿意穿。常常去一些国际知名的高级时装店,发觉那些售价昂贵的时装其实很多都是MadeinChina,而街区却没有任何中国品牌的服装店。”他说,中国服装还是初级阶段,赚了加工的钱,设计的价值、品牌的价值则无从提起。而在消费方面,能穿得起世界名牌的人毕竟相当有限。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绝好的市场空档,“其实国内就是缺乏设计。”

做事的三个方法

性格决定命运。“我肯付出代价,我把卖画的钱都投进去了,不愿意败。即使不能最好,但也要做好。别人说我运气好,能与世界顶级的画廊签约。我命是不错,但一开始就要有目标,当年我就对弟弟讲:我的画要是能进闻名于世的Marlborough画廊就好了……所以一直在努力。”

自认还是学生的陈逸飞,一直在充电,一直在学习。他说,小时候看一本书《论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印象很深。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三个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他经常反问自己,事情是人做的,如果别人能做好,我为什么做不好。

儿子

陈凛一直喜欢直呼父亲的名字“陈逸飞”。有着西方教育背景的陈凛喜欢喝中国的功夫茶,但这一点不妨碍他欣赏摇滚乐。

陈凛在上海读到中学,在美国读高中、大学,攻读电脑专业,其后被剑桥选中,进修一年“政治和经济”,毕业后在华尔街做过三年融资工作。2000年回上海是因为做自己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做ICP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他说:“已经有风险资金愿意介入,但是在中国互联网盈利的路太遥远,于是钱又还给了投资者。之后,陈逸飞邀请我到他公司来做,逸飞集团也不错。而且我做过金融工作,在公司融资、财务方面能助一臂之力,作为儿子,在这个阶段也有义务帮帮父亲。”不到三十岁的他,目前在集团做CFO,负责金融部、财务部、法律部的工作。进入逸飞集团之前,他就觉得逸飞是个不错的品牌。进入之后,最重要的工作是与风险资金开始洽谈,年初融资成功,而且公司的架构更加清晰了。

由于妈妈也是画院出身,陈凛从小潜移默化地受影响,也想过从事艺术创作。但他笑言:“‘生活’所迫吧。我记得父亲告诉过我‘做画家是很苦的’,而且一万个、十万个里也许才能有一个画家出人头地。但一直喜欢艺术,艺术会与其他行业触类旁通,与我学电脑、金融专业并不矛盾。爱因斯坦还是小提琴家,达・芬奇还搞发明创造呢!”

父与子

父亲说:陈凛好学、聪明。在年初风险资金的融入过程中,他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全球最大的贸易集团之一的日本伊藤忠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就与我们合作成功,他们称“除了看好逸飞品牌,更重要的是看好陈凛这个人”,我希望陈凛能更深地了解中国的国情。

儿子说:陈逸飞是热衷于不断创新、不断奋斗去达到目标的人,我佩服。成长中,他始终给我一个自由的空间,别人总以为他一直指导我,而他是给我建议,到此为止,如何选择由我决定。所以我可以不断地尝试新东西,这是父亲给我的最好的礼物。父亲的期望与世上所有的父亲一样,希望我有追求,对社会有贡献,希望我出色,但没有强制性。

父子矛盾:是两代人。儿子在国外成长,从事金融业;父亲是在国外生活,原来是学艺术的。服装公司要把赚钱和做艺术结合好,有些设计很优秀却未必有市场,可以走在“天桥”上,却不能走在街头。陈凛说:“很多时候我用市场说话,他用艺术说话,我们一直在寻找共同的平衡点,所以我们会共同进步。”

背景

陈逸飞50年前选择绘画的时候,他的父亲以为“画家”二字意味着一贫如洗。但是等待陈逸飞的一切却恰恰相反――他如今签约于极富盛名的英国Marlborough画廊,同时保持着近年华人画家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1997年,陈逸飞的《罂粟花》拍得387万港元。

阿曼德・哈默的出现是陈逸飞生活中的重要转折点。1982年,赴美3年的陈逸飞得到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的赏识,签约于哈默画廊,从此开始被西方所接受。陈逸飞发现并提供了西方认可的话语符号――怀旧意识、老上海情结、浪漫写实主义……这样一系列“市场”承认的艺术品。陈的画作在市场上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虽然与Marlborough画廊的协议并不公开,收入情况和个人资产数额也都秘而不宣,但毕竟作品销售记录是看得见的:与画廊签约的12年当中,他一共售出500多幅画。1991年到1998年,陈逸飞仅33幅拍卖成交作品的价值就已接近4000万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陈逸飞拥有自己的企业――逸飞集团,汇集了服饰、影视、广告、装潢、模特经纪和网络、杂志、报纸等多种文化性的经营项目。

陈逸飞的网张得很开。对他而言,现在做生意与当初作画,有一点是相同的:都得找到买家,都得清楚买家的需求。清楚之后,就可以生产了。当他的画作被印制在苏黎士银行的财务报表上时,陈逸飞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别的。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