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一场让中国人知道耻辱的战争
2005-04-14 03:56:26
来源:星星生活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中华帝国选择的是抵抗。

帝国的抵抗是一部伤感的童话。

近代中国人对于洋人的蔑视,最甚莫过于日本人。确切地说,那时中国人就没把日本人当做洋人看待过。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本人除了说话之外和中国人的相貌差不多,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历来把那个小岛看做是一块没有开化过的蛮荒之地,只不过秦时从中国本土去了几对男女,才让岛上有了人烟。

从唐开始,帝国的土地上就能看到从那个小岛上来的人,除了学经的和尚之外,就是手拿竹棍的”浪人”和鬼鬼祟祟的小偷。明时,中国人干脆称日本人为”倭人”:。14世纪,日本人开始在中国沿海以抢掠劫盗为生,中国人对其始称”倭寇”,意为”矮小的强盗”。长期以来,中国人很厌恶这些只会趁着月黑风高在海边抢了就跑的近邻,认为这些似乎和中国人有点”血缘关系”的野蛮人实在给帝国丢尽了面子。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恰恰是这些”倭寇”最深刻地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叫做耻辱。

19世纪后半叶,中华帝国除了由一色的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皇家精锐部队和在与太平军作战中组建锻炼出来的湘军、淮军、甘军、毅军等陆军部队之外,因为开明的官僚发起的洋务运动,帝国用大笔的银子又建起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军,其舰只数量、吨位和火炮口径,已经位居世界第六。

而当时的日本,陆军总兵力不过10万余人,海军实力位居世界的第16位。当日本人表示要与中华帝国进行一场战争的时候,少数主张议和的人立即遭到嘲笑,中华帝国举国上下主战派的意见占了绝对上风,坚决要”以大清帝国的神威教训一下日本人”。

当朝鲜国王为了镇压国内的一个的武装组织请求中华帝国政府出兵的时候,中华帝国的皇帝感到这是一种”上国体面”,当然责无旁贷――中国向领土之外派出军队,在它的历史上极其少见。而之所以派出军队,只是中国皇帝一向对”天下”的恩赐和怜悯――

于是,1894年6月4日,帝国政府命令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致远舰和扬威舰赴朝鲜仁川,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领淮军1500名分乘招商轮船前去朝鲜。同时,遵照中日《天津条约》的有关条款,中国驻日本大使汪凤藻于6月6日将此事通知了日本。

没有人知道,这时的中华帝国其实已经落入了日本人――那些即使是强盗也是矮小的强盗――的圈套。

1894年6月5日,日本成立了战时大本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亲自向回国述职的日本驻朝鲜大使大鸟下达了向中国挑起事端的任务,大鸟当天就带400名海军陆战队员乘”八重号”巡洋舰返回朝鲜――从时间上看,中国军队此时还没有出动,日本军队已经浩浩荡荡地向朝鲜出发了。

日本人早就决心和中国人打一场仗了。战争的目的明确而简单:中华帝国应该给予日本人真正的”洋人”待遇,在已经处于将被瓜分的中华帝国的领土上得到它的那份份额。朝鲜问题对于日本人来讲仅仅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而已。

7月12日,日本外相训令驻朝公使大鸟:”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务之急。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7月14日,日本正式向中国总理衙门提交照会,直接威胁说,鉴于清国政府拒绝和日本一起改革朝鲜内政,”今后因此如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

这等于明确告诉中国,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面对日本人的战争威胁,帝国政府显示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所畏惧的气概。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热血沸腾,督促军方”筹备战守”的诏书一道接着一道。原因很简单:日本不是大英国大法兰西,如果日本人真的敢于和地大物博的中国打仗的话,正好给了中国一个出出这些年受洋人窝囊气的机会。中国人管此举叫做”扬我国威”。

就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一直注视着形势发展的帝国主义们开始出面”调停”。帝国主义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不但可以削弱中华帝国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经过洋务运动后这个帝国目前的防务实力。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国主义们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

没过几天,中华帝国驻英国大使的情报传来了:英国的工厂正在为日本人制造”大铁舰”。接着,俄国公使也派参赞来阐述俄国方面考虑的结果:鉴于和日本的友谊,只能劝说日本撤军而不便武力逼迫。

1894年7月21日,已经被帝国主义们的”调停”耽误了调兵时间的中国迫于军事形势和驻朝军队的安全,开始向朝鲜增兵”以防不测”。出于对日本有可能袭击运兵船的担心,帝国政府特地租用了英国的商船。中国人认为,日本人胆子再大,也不敢在公海上向英国船队开炮。

7月23日,帝国的运兵船队航行在去朝鲜的途中。

这一天是光绪皇帝的寿辰,京城里处处张灯结彩,紫禁城内在盛大的宴会之后,宁寿宫里搭起的大戏台上青罗戏袍一直飘舞到深夜。

7月25日,中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护送运兵船行驶至丰岛海面。

大约早上7时45分,突然的巨响打破了丰岛海面的沉寂,一颗炮弹在”济远”舰右舷不远的地方爆炸。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中国水兵们没有跑向炮位,而是跑到甲板上四处张望――浓雾中迎面冲来一支规模骇人的联合舰队,旗舰上被雾水浸湿的旗帜已经能看得清清楚楚,中国水兵惊叫起来:日本人!

这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甲午战争开始的瞬间。

那个早上发生于丰岛海面上的海战算不上是帝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的一场战争,充其量也只是日本人的一次诡秘的偷袭,其行为和手段与14世纪时他们的”倭寇”在海上的抢劫没什么两样:突然开始,短促攻击,戛然而止。

丰岛海战最后的结果是:”广乙”舰被击沉,”济远”舰勉强应战后受到重创逃离战场,失去了掩护的”高生”号运兵船被日舰团团围住。日本人对这艘没有任何还击能力的运兵船上的上千名士兵悲切的呼号置之不理,直到把”高升”号击沉。另一艘运输船”操江”号向日军投降,日本人没有将其击沉的惟一原因是,这艘船运载的不是中国士兵而是军械物资:20门大炮、3000支步枪、大量弹药,还有20万两饷银――这些银两是那些驻扎在朝鲜的帝国官兵们的”工资”――这些银子和物资连同”操江”号上的83名中国船员当天就被劫持到了日本的佐世保港。

丰岛海战发生七天之后,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皇室同时下诏宣战。

战争真的爆发了。

英、法、俄、美、德等帝国主义们经过充满惊喜和忧虑的紧急磋商后,立即宣布全体”中立”。

这些帝国主义们曾经大肆向中华帝国政府推销他们的军舰大炮,现在战争打起来了,中国真正需要使用这些洋武器了,但是根据国际法中的中立原则,他们即刻停止了对中国的一切弹药和武器零部件的供应。

至于日本人在丰岛海面袭击英国轮船之事,经过英日友好双方的协商,日本方面不但答应赔偿英国人的全部损失,而且向英国人表示”保证英国在华利益的安全”。于是,英国人很快就对这件事闭口不谈了。

不久以前刚刚知道”天下”是什么样的大清朝廷当然无法料到帝国主义们的狡猾。

为了激发中华帝国的战斗热情,英、法、俄、德、意、美各国到处散布对日本不满的言论,从而给帝国政府造成一种”只要战争真正开始,日本人就会陷入极其孤立境地”的态势。帝国的激情果然被调动了起来。激情的迸发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捷报”在中日宣战的第二天传到了光绪皇帝面前:”我军大捷于牙山,斩首二千余名,乘胜进击,仅距汉城七十余里。已催北路各军克日前进,并令海军军舰齐往迎击,南北合势,及早驱除。”

而其时,帝国位于朝鲜前线的叶志超、聂士成所属部队在日军向朝鲜增兵以来的一个月间,从来没有”乘胜进击”过一次,而是已经向北撤退到了平壤附近。这一点,帝国政府的官员们一清二楚。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帝国的官员在皇帝收到”捷报”的那一刻呈现出一片”欢欣鼓舞”。结果,真的就致使全中国莫名其妙地弥漫出一种”战胜日本胜券在握”的乐观情绪。

在那段沉重的历史中,中国人令人惊骇地生生把一出悲剧写成了一场闹剧。

欢欣鼓舞的帝国政府开始调四路大军向朝鲜增兵,总计约一万五千多人马。但是,当帝国的军队到达前线之后,却发现当面日本军队的兵力更多,且尾随在一路撤退的中国军队之后,已经直逼平壤城下,并已摆开决战的架势。

中日军队的首次战斗是平壤城的攻防之战。

9月12日凌晨,日军的攻击开始不久,日军官兵就感到中国军队不像他们军官所说的那样一触即溃,相反,中国官兵的防守顽强得出奇。整整一天,日军死伤七百多人,远远超出中国军队死伤的数字。黄昏的时候,日军口粮和弹药已经告罄,天又突降大雨,日军冒雨露宿,处境艰难,人心浮动。已无心再战的日军正处于是否退兵的矛盾中,这时候,令他们都不敢相信的情形发生了:在中国军队顽强防守的城墙上,树起了一面表示投降的白旗!没过一会儿,中国前线将领叶志超派来乞求投降的军使到达日军指挥部。叶志超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从一开始他就主张不战而退。日方没有接受中国军队投降的思想准备,正不知道如何是好,一个消息又传来了:中国军队已经弃城而去。中国军队辉煌战斗的一天终于在逃跑的命令中演变成一场真正的大混乱。叶志超带领的逃亡部队没跑多远就遇到日军的伏击,大雨滂沱中,被日军杀死的中国官兵达两千多人。

就在前线的帝国军队疯狂逃亡的时候,对前线惨败的消息一无所知的帝国政府还在向朝鲜增兵。9月15日夜,由丁汝昌亲自率领的18艘舰只,护送刘盛休的铭军8个营4000人,分乘招商局5艘轮船从大连港起锚,前去支援平壤战斗。16日,舰队安全到达安东附近的大东沟,中国步兵连夜登陆,北洋舰队返航。17日,返航舰队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海面与日本海军舰队遭遇。

面对迎面而来的日本舰队,12时50分,帝国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主炮首先开炮,炮弹呼啸着从日本舰队吉野舰的上方飞过。几分钟之后,北洋舰队”镇远”号的主炮的炮弹击中了日本的”先锋”舰。日本舰队用四艘快速舰死死缠住北洋舰队中火力最弱的”超勇”号和”扬威”号穷追猛打,”超勇”号和”扬威”号终于中弹起火。

这时,旗舰”定远”号也中了弹,指挥战斗的丁汝昌被巨大的爆炸震落于指挥台下。这位帝国海军将领拒绝进舱避弹,干脆坐在甲板上指挥战斗,然而旗舰上的信号系统被打坏,丁汝昌的指挥口令已无法发出。这时的战场局势对日本舰队极其不利,因为北洋舰队已经把日本舰队的队形拦腰截断,日军的”比睿”号被击成重伤,正带着大火逃离战场,”赤城”号在北洋舰队猛烈而准确的炮火轰击下包括舰长阪元在内的舰上所有军官几乎全部死亡。14时,北洋舰队开始追击逃跑的”比睿”号,追击中”来远”号被”比睿”号上发射的炮弹击中,燃起大火,追击的其他军舰为此减速。这时,混战中的北洋舰队指挥官发现,日本舰队不知道什么时候绕到了中国舰队的背后。北洋舰队两面受敌了。

但是,和帝国陆军不同的是,北洋舰队的水兵没有怯战。”超勇”号直到沉没的最后时刻,火炮一直没有停止发射。日本舰队的”西京丸”号被击中。这时,北洋舰队炮弹已经打光的”致远”号与日舰”吉野”号迎头相遇。”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知道”吉野”号是日舰主力,装备精良,于是下达了撞沉”吉野”号的命令。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珍贵的一幅壮烈场面:”致远”舰大副陈金揆亲自操作鼓轮猛冲,那些还活着的衣衫褴褛的中国水兵全部站在前甲板上,他们等待着和日舰同归于尽的时刻。

但是,那个时刻没有到来,没等与”吉野”号相撞,”致远”号就中了水雷,全舰除了七名水兵获救外,全部殉国。邓世昌的尸体漂浮于海面,他的爱犬跳海衔住他的辫子不放,直到尸体被打捞上来。在”致远”号被水雷击中的同时,一发炮弹落在了北洋舰队”经远”号的指挥舱内,正在指挥射击的管带林远升的头颅被炸碎,舰上除了16名水兵获救外,其余的全部随舰沉入海底。

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个决定帝国海军生死的最关键的时刻,”济远”、”广甲”两舰军心动摇,开始掉头逃跑。海战进行到15时30分的时候,中国坚持战斗的军舰为四艘,而日舰有九艘,吨位对比为19870∶33834,日舰实力已远远超出北洋舰队。日舰以四艘军舰开始围攻”来远”号和”靖远”号,以五艘军舰包围着”定远”号和”镇远”号。帝国海军的”定远”号和”镇远”号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型铁甲舰,日本舰队决心把这两艘军舰击沉,以实现”聚歼清国海军于黄海”的预定目标。但是,从”定远”舰上射来的重磅炮弹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的弹药舱,黄海海面上响起了令中日水兵都感到震惊和恐怖的大爆炸,”松岛”号上的日本水兵当时就有113人被炸上天空,所有的炮手全部死亡。日本舰队旗舰所遭遇的重创严重挫伤了日本人的士气,指挥官下达了退出战斗归航的命令。

中日黄海海战最后的战果统计是:中国”致远”、”经远”和”超勇”号三舰被击沉,”扬威”号退出战场时搁浅自行焚毁,逃跑的”广甲”号慌乱中触礁,”来远”、”靖远”、”镇远”、”定远”号四舰受伤,其中主力舰”定远”、”镇远”两舰受伤”达数百上千处”。海军军官邓世昌、林履中、林远升殉国,水兵伤亡千余人。日本方面,军舰无一沉没,”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吉野”舰受伤,官兵伤亡六百余人。

至今几乎所有的评论都说帝国北洋海军黄海之战是一场”惨败”。如果指战术指标而言不无道理,但是从战略上看,北洋舰队完成了为陆军护航的任务,且海战掩护了陆军的顺利登陆和安全集结,海战还给予日本舰队以一定的打击,并迫使日本海军企图一举歼灭北洋舰队的目标落空。

就在帝国海军血战的时候,帝国陆军的溃败一发而不可收。

尽管叶志超带领残部逃到了距离平壤90公里的安州,并且与那里的聂士成的部队会合,但是叶志超下达的命令依旧是逃跑,帝国的陆军一口气逃过了中朝边界。面对日军的紧追,李鸿章严令叶志超不准再退,同时,帝国政府开始紧急向中朝边境增兵。不久,集中在中朝边境上的帝国陆军达到了70个营,4万多人,由人称有勇有谋的”白发将军”宋庆统一指挥。

但是,日本人对帝国在战争状况下重兵把守的边境线的突破,轻易得令人匪夷所思:10月26日,日军一支由30人组成的先遣小分队,从中国安平河口对面的朝鲜水口镇开始涉水渡江,日本人只放了一排枪,当面帝国依克阿唐部队的官兵就仓皇逃逸了。日军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从容地在鸭绿江上架起三座浮桥,接着,大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大举渡过鸭绿江,开进了中国领土。

中国边境重镇安东和九连城瞬间即被日军占领。不久,旅顺陷落。紧接着海城失守。中国辽东尽失之后,日军一鼓作气开始对威海的帝国海军做最后的攻击。

日本人认定中国海军主力北洋水师是他们的最大威胁。1895年2月7日,经过数天的激烈战斗后,日军二十多艘战舰对北洋海军进行总攻。由于威海卫南岸的炮台已经被日军占领,北洋海军舰队不得不进行腹背受敌的作战。两天后,一直消极避战的北洋海军鱼雷舰队动摇逃跑,解除了鱼雷威胁的日军趁势轰击刘公岛,”炮弹如雨”,威海卫大势已去。

当四面楚歌的北洋海军指挥官丁汝昌接到李鸿章的命令,让他率领舰队设法突围的时候,两个洋人突然出现在战争中。这两个洋人是李鸿章请来的”外国顾问”,目的是为帝国海军训练海军人才。结果,战斗开始以后,两个洋”顾问”忙了起来,忙着借用丁汝昌的名义起草”投降书”,投降书中明确向日本人表示:他们准备把中国北洋海军”正式移交给日本方面”。

丁汝昌不从。但是,威海口外日本军舰和鱼雷艇已经布满,北洋舰队各舰均受伤,率领舰队突围已经不可能。最后,悲愤已极的丁汝昌下令将”定远”、”靖远”两舰炸沉,以免落入日本人之手,另外派人把北洋海军的档案送往烟台。

然后,帝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丁汝昌的副手刘步蟾自杀。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自杀。”镇远”舰代理管带杨用霖拒绝出面接洽投降,自杀。

洋”顾问”借用丁汝昌名义起草的投降书被中国主张投降的官员送至日军手中。果然,按照洋人的建议,北洋舰队所剩10艘军舰被”移交”给了日本军队。

1895年2月17日下午16时,雨雪交加,日本联合舰队开进中国威海卫口内。

中华帝国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中日甲午战争以帝国军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帝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被拖到日本本土,停在一个海港的民用码头上,被当做日本渔船停泊时人员和货物登岸用的”趸船”――日本人对此举所作的说明是:永久地侮辱那个厚颜无耻的大清帝国和那个低劣的支那种族。

(节选自《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作者:王树增)

收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