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丽:还是中国男人好
2005-05-12 21:04:10
来源:星星生活

很长一段时间,她叫何智丽;又有很长一段时间,她叫小山智丽;现在,她仍然叫何智丽。很长一段时间,她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又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是中国乒乓球队乃至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的敌人。她是一个很复杂的女人,尽管这个女人经常因为某些原因而答非所问,但她却是一个真实的女人。

**关于10年前的那场球

1994年广岛亚运会,让何智丽和很多中国人刻骨铭心。当时代表日本队的她在乒乓球女单决赛中战胜了如日中天的邓亚萍而夺冠,也用一声声“哟西”激怒并伤害了中国球迷的心。10年过去了,出现在上海世乒赛舞台上的何智丽,所到之处受到球迷们令人意外的追捧。

与球迷们的豁达不同,何智丽至今依然不愿意承认那场比赛的诸多细节,称是媒体的误解导致球迷的误会。事实上,那场比赛有实况直播,观众都直观地见证了那一段历史,无需媒体引导――当球迷们已经放下那一切不再追究历史的时候,何智丽反而成了被困在历史回忆中的那个人,更重要的,她被自己的内心困住。

从不肯“让球”而夺冠,到在“哟西”声中打败邓亚萍而夺冠,一次又一次在矛盾和冲突中“占了便宜”而屡屡夺冠的何智丽,谈到这些“便宜”时,一点都不快乐。

记者:当初为什么要叫那一声“哟西”?

何智丽:其实我不是故意要那么做的,那只是我平时惯用的加油方式。每打一个好球,都会低低地吼上一声,这是从一开始打球就养成的习惯。

记者:你的意思是说,你从小就喜欢在打球时喊“哟西”?

何智丽:呃……可以这么说……但也不是这样……。

记者:但是大家都觉得你当时是在泄愤或是想激怒谁。比如说,当年的“让球”事件之后你出走,是不是觉得很委屈,需要发泄出来?

何智丽:我冤枉死了。都是媒体误解了我,然后误导了读者和观众。

记者:如果那场比赛放在今天这个环境中,你还会那么做吗?

何智丽:我想说的是,乒乓球运动员,高水平的太多了,冠军也太多了,你说谁比谁技术上又能强多少?大家千篇一律也不行。所以,要想真的打出来,就得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东西,个性化的东西。

记者:那当初那么做,也是从个人特色方面考虑?是不是有点过了?

何智丽:哎,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不要再谈当年了好不好?

**关于日本女人的内涵

从我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何智丽起,她就是以短发示人,再加上高挑的身材和轮廓分明的脸型,用“英气勃发”这4个字来形容恰如其分。但那只是屏幕上的何智丽,或者说,那是仅仅属于赛场的何智丽。其实,“上海阿何”有小巧精致的鼻梁,耐看的双眼,注视人的时候目光专注而柔和,走近了看她时,甚至会觉得她的下巴很尖。虽然眉毛不够浓密,但这样一张上海女人的脸,又何需一双剑眉?

我问她,你其实比传说中的要温柔很多,是你变了,还是传说错了?她笑着说,“性格生死,我一直都是这样的。”

记者:你看上去比电视上要漂亮,要有女人味儿得多。

何智丽:真的啊?你这可一定要给我写到报纸上去啊!

记者:今天的妆化得不错,自己弄的?

何智丽:噢,被你看出来了。其实我自己平时都不化妆的。

记者:是不是日本女人都有化妆的习惯?

何智丽:她们还是很看重内涵的。她们都特别尊重我,这说明我这个人还是不错的。

记者:你和我们想像的不太一样。我们想像中觉得你是个很要强的人,对人比较傲慢。

何智丽:我哪儿有?我从来都不傲慢的,你看你们今天说要采访我,我很爽快就答应了,然后还很配合,是吧?

**关于婚姻与爱情

1997年,小山智丽和结婚9年的日本籍丈夫小山英之离婚,因为后者有了外遇。大阪高等法院以丈夫有婚外情为由判他们离婚,小山英之须向小山智丽赔偿650万日元的精神损失费。

当初,何智丽远嫁东瀛,那隆重而又盛大的婚礼,曾轰动一时。日本各大报刊均以整版刊登这位来自中国的世界冠军与小山英之的婚纱照片。闹离婚那段时间,小山智丽曾说“在日本的这10年里,我常常是硬把苦水往肚里咽,回想起来,我当初真是嫁到了一个可怕的家庭”。现在,何智丽提也不愿意提那段过去,只是敷衍地用“生活习惯不同”来总结。她只是对上海某媒体表示过,“我是要考虑自己个人的事情了。个人的事情,可能现在比事业还重要。日本人肯定是不会嫁的,想找一个中国人,生活习惯方面都合得来。”

记者:现在对择偶有什么要求?

何智丽:中国男人是最好的男人。中国是最讲究人情味的,这和日本不一样,回国总是让我觉得很温暖。

记者:个性上对另一半有什么具体的要求?

何智丽:要爽朗、大度、能容人。

记者:年纪、身高、事业、背景呢?

何智丽:不要找搞乒乓球的了,其他的都没有一定的要求,还是随缘。

记者:好像乒乓球的海外兵团中,你们这个年纪,离婚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像你啦、高军啦等等……

何智丽:说来说去,还是在文化上、背景上、生活习惯上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时间长了,相处起来很痛苦,其他人我也不敢说,但我估计多多少少和这些都有关系。

记者:我猜你很喜欢开快车。

何智丽: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记者:一般要强的人都喜欢开快车,喜欢挑战和征服的感觉。

何智丽:我还好,开得没有你们想像的那么快,最多130、140公里时速啦。

记者:你的车是什么颜色,什么牌子的?

何智丽:深蓝色的,本田。

记者:我还以为你会开红色的车,因为你是一个曾经很张扬的人。

何智丽:哎哟,又来了!其实我根本就不是你们说的或者想的那样。你看我,说话也没有很大声,而且也很慢嘛,哪里有很张扬?

**“海外兵团”解析

从“国家荣誉”到“谋生手段”,乒球,作为载体悄然变迁。

现在的国人对何智丽代表的“海外兵团”基本上保持着一种理解包容的态度――从当年的抵制情绪到现在的宽容,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客观地说,何智丽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能代表今天整个海外兵团的普遍生存状态。从拒绝让球而出走、到以决战的姿态杀回来,她作为个体的意义和独特性,更大于她作为一个典型个案的意义;今天的海外兵团,年龄更小,心理负担也更小,走出去的人也更多。

中国的乒乓球人口巨大,要打到国家队主力才会有在国际比赛中“让球”的资格。但真正能走到这一步的,仅仅是金字塔上层的极少数球员。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乒乓球界也经历了对海外兵团从不理解到宽容、从讨厌甚至憎恨到理解友好的转变。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市场化、职业化,“出国打球”作为一个谋生手段、作为个人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工具,这一形态比以前乒球全部承载国家荣誉和国人期望更广泛地被接受。

乒球作为这样一个特殊的载体,经过从精神到物质的变迁,才能使中国人对 “海外兵团”能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也体现了一种国民思维的开放性、包容性。

(选摘自南方都市报)

收藏

发表评论